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作品的涵义有主题、副题之分.在比较了多种关于<围城>的观点后,认为它们只是对<围城>局部涵义的阐释.<围城>展示的是抗战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二元复合、多样统一的人性多极世界,其中暗含着对存在状况真面目的理解,也显示着对真善美这一终极价值意义的悲剧性吁求.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读《围城》不能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笔者发现《围城》的创作语言是具有陌生化的艺术特征的。整篇小说的创作和语言处理方面无不闪现着陌生化的光芒。本文就试从比喻,夸张和对话设置三个方面来展示《围城》语言中的陌生化体现。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九一四年在上海初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和语言特色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围城》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单线缀段式结构)和叙事语言(反讽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营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比喻能使说理浅显易懂,能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围城》中比喻修辞的具体运用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曾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毋庸置疑,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写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指的是中国40年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大家所习惯称谓的"新儒林"。钱钟书用幽默讽刺的笔端,嬉笑怒骂,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视了人性的弱点,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7.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围城》中,好多重要人物都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上场的:还有许多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这些议论画龙点睛,有助于加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同时获得无限的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围城>自初版以来的四次接受热潮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探索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分量很重,为读者提供了开阔精深的智慧世界。作为他的代表作《围城》,内涵充盈,机趣溢出,充分展示了作者过人的创作才华和广博的知识底蕴。小说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说不尽"的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而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围城》中的爱情隐喻,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探讨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有限全知视角的特征之一是叙述者自限眼光聚焦于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导致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分离,又因二者分属于文本时间中的叙述者和故事时间中的人物而造成两种时间关系并置交错。这种从时序、时距、频率等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时间的拼贴并置成为有限全知视角的又一重要特征,对文本的叙述和阅读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想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来略加说明。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以往的种种主题说,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其阐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也是相对正确的;不过,《水浒传》的当代阐释则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就是“生存功名说”。  相似文献   

15.
对《长恨歌》的主题意义,人们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对李、杨坚贞爱情的赞歌,理由有:一、作者以"长恨"为题,即已点明了诗的主题。二、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至诚君王。三、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尽情描写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修辞的接受效果角度研究钱钟书《围城》的语言比喻修辞的接受效果。力图从语用、言语交际、语言的实用角度方面,摆脱以前习惯于只从写作人单方面研究修辞,研究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从交际中说写一方即钱先生的表达效果与听读一方即《围城》读者的接受效果的双向互动中,体会修辞的妙处,进而展示《围城》的语言修辞的真正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围城》尤以对知识分子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在小说所描绘的金戈铁马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本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然而,以李梅亭、高松年为代表的一系列官僚知识分子却漠视了这一时代使命,在官僚体系的影响下,醉心于权力与政治的博弈之中,最终忽视了其对于时代的价值。而在这样的人生轨迹上,知识分子也同样找寻不到精神的归宿,进而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沉沦,演绎着各自的灰澜人生,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写于唐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距发生“安史之乱”的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已经相隔50年了。诗的题目叫《长恨歌》,内容也确实是围绕着长恨来写的。这“长恨”当然是指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宠妃杨玉环之间的那种生死相思,永无见期而言的。 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一出闹剧。唐明皇在骊山华清宫迷恋杨贵妃,贪色误国,过着穷奢极欲,乐而忘忧的糜烂生活。杨氏兄妹以色邀宠,弄权乱政,以致引起“安史之乱”,果真引出了国家倾覆,生灵涂炭的结果。 诗的后半部分转为悲剧。它用大量的笔墨写西逃成都,写马嵬坡兵变缢死杨贵妃时玄宗的不忍和依恋;写入蜀后他的悲伤和思念,以及战乱平定,回京路过马嵬坡时君臣相顾流泪;又写他回到京城后,  相似文献   

19.
本篇教案用文艺符号学理论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形象进行了分析,阐释了方呜渐形象的能指义、所指义及象征义,便于学生从理性上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用课件辅助教学及表格演示形式,便于学生从感性上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0.
《红字》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设立在17世纪,此时正值新英格兰受北美清教殖民的统治,该作品将此时发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恋爱悲剧作为创作素材,以女主人公胸前的"A"字母为线索贯彻整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A"字的象征意义,深刻地揭露了传统道德观念与当时社会制度对人性的迫害与压抑,同时也深度地剖析了纳撒尼尔·霍桑作者本人的清教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