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构建中,作为生活于现实社会关系的行政人,无论从市场经济、人性基础都具有个体利益的需求。但是个体利益并非是无限度的,实现个人利益依赖于社会制度安排、行政人自身努力及其社会宽容程度。行政人最终应超越个人利益得失之计较。  相似文献   

2.
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对青少年学习目的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体需要、个人利益与群体需要、社会利益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也无法回避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体需要的满足,而只能引导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在为社会、群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完美,证实和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复杂体系,和合中庸、天人感应、重义轻利、爱国主义等等。在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习惯于从关系中认知一切,把人看成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和所属关系的派生物,而忽略了人是一个有独立性的个体。强调人的社会人格,轻视人的独立人格。强调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即国家、集体、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汉文化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美国家一直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占主导地位。主张人构成了社会,人是根本,不能牺牲个人利益成全社会利益;个人行为只要不损害他人与…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生命体是由个体生命体、家庭生命体、群体生命体三元构成的生命体,教育应该划分为由个体意志主导的个体自我教育、由家庭意志主导的家庭教育和由群体意志主导的群体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它不但使个体认识到“我”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之外的一切,而且培养个体完善的心灵。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内在性和先在性,决定了不能以辅流教育来界定其存在,它也不是社会教育向人生早期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1993年版之前和2003年版之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道德之“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控制自然到亲近、保护自然;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从个人依附于国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到具有世界眼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尊重个人利益,提倡竞争与合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上,从依从和奉献他人到强调入与人的平等;在个体自身上,从忽视个体到引导个体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总体来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在从“社会本位”向个体与社会并重转变.在变迁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变,即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道德与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6.
<正>"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强调个体对群体承担的道德责任,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发展到后来,其主张日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的个性,变得无欲无我,逐渐溶解于群体之中。文章主要以"重群体,轻个体"之民族性格产生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以期唤起人们对塑造个性和调动个人能动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是一个注重个体的社会,这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自由度。个人利益不可侵犯的社会准则让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喜好热闹和群体行动的中国人来说,这叫做人情冷漠和自私。但对加拿大人来说,这种独立空间和自由度是他们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是不固定的,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区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应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是,把个人利益与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结合起来,通过利益差异激发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并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富国强。也就是说,改革的最终目的尽管不是追求利益的差别。而是实现共同富裕,但至少是以利益的差别为前提和手段.通过利益驱动作用来实现社会和个体利益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有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不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也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普列汉诺夫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个人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直接投射,而是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最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那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标志,因而也是衡量逍德的尺度。在道德内部存在着利他和利己的矛盾:社会的利己主义需要个体的利他主义,个体的利他主义正是满足了的社会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主张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集体利益,在雏护集体利益的基础上,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使之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同集体、个人同国家的利益关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自觉生命、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共生式教育为核心,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建构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教育乃人之主体性的开放,引导人走向主体间性的共生世界去遵循教育的基本指向,即个体生命之建构和世界图景之创造。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主动改造自我和创造生活的"主体自觉"的实践效应,以引领个体的自主发展和重建世界的共生法则。  相似文献   

16.
学校内部的利益再分配是学校内部管理中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关键的问题,它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改革的本质是对各种利益的调整与组合。管理则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在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下。重视人的精神利益,报酬上也提倡多劳多得,在实践层面上实行同一工龄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承认个体价值,不鼓励冒尖,甚至出现“枪打出头鸟”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制约了个人的成长,影响了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则恰恰相反,重视个人利益。提倡个体成长.鼓励人人冒尖,实现自身价值,以个人利益带动集体和国家利益,实现社会进步。两种价值观念的主流意识引起各种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报酬体系的重大调整。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形式,不仅转变着人们的观念。调整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激发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性,同时也给思想和行为准备不充分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焦虑和行为转变的阵痛,致使报酬体制的建立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维度既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价值和信仰取向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相对性。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突出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主导意义,属于道德集体主义;由于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人格的社会化独立发展和完善,最终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我利益诉求的膨胀,往往会形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维度强调个体的行为独立性和关系平等性,但这也容易忽视了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和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和物质的援助。自我利益的欲望和价值实现需求的结合会形成基于人格独立和水平社会关系的群体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产生的不同背景。其次,简析了在不同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在利益追求上的侧重点不同的原因。最后,分析这种利益侧重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整体和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西方追求个人利益所应引起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构建在利益基础之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其中又以主要表现为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力为核心。政治权利凭借政治权力得以实现,政治权力要以政治权利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利益。但政治权力总是要借助具体的个体实施,所以,要实现公共权力的良性配置和有效运行,必须首先着力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编辑小语]生命因语文而精彩,语文因生命而诗意。生命的精彩是个体于群体中的凸显,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以群体生命为基点,由个体观照群体乃至整个人类,期待生命的绚烂和张扬,此文是对这一命题的极好诠释。毛泽东在词中自然自觉地将自我融人群体,又超然物外,独立寒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