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在新课标不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后,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受到关注,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每每谈及新课标和讨论新课标的实验时,来自第一线的话题几乎都与运动技能教学有关。在这些交谈中,笔者感到有一种观点很值得商榷,那就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虽然持这样观点的学者不很多,但影响很大,已经给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因此笔者在此做一些讨论。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是个不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与逻辑推理法,以课程代价理论为指导,分析体育课程改革的患得患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重人文、教育,轻竞技,重娱乐、游戏,轻技能”之嫌实乃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付出。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遗失的理性补偿;体育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课程设置中课程代价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课程改革实践“创美”过程。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中淡化对技能掌握、竞技性,转向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和谐共生”为原则,增强对体育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发现,创新娱乐课堂内容,彰显人文关怀,是体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在新一轮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师关注和困惑的是教不教运动技能、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等问题,这是新课程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笔者认为,在体育学习领域,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否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由于新课程放弃了以运动方法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排斥竞技运动,不将竞技运  相似文献   

4.
都慧慧 《精武》2011,(A1):48-48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一些学者把快乐体育简单的理解成淡化运动技术的游戏,针对这种观点做出了一些见解,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从而为培养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而服务。因此,应该在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后虽不能夸大运动技能的作用,也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但中小学生的运动发展却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而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则面临着“体质连续40年下降”的局面。科学运动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历史责任。但运动发展与健康促进之关系素有争论,甚至有“技术与健康之争”的极端观点。研究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对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方向性意义,“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更是代表着未来科学运动课程的教改方向。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体质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前提,有效提升体质要求着“三精准”的新策略与新工作。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相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形成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之中。“技”是体育教学的初始,“能”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运动技能需细化。  相似文献   

7.
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胜光 《体育学刊》2007,14(2):92-94
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分析体育新课程中运动技能内容的多样性、健康性、差异性,以及运动技能学习的整体价值,提出了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是:重新认识运动技能包含的内容,开发与利用好运动技能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民主化教学,做好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邢雁 《体育教学》2003,(6):16-17
我们的许多体育教师在一起谈到新课程标准中技术教学时大都认为:技术教学已经淡化了,教师的技术教学不重要了。其实体育与健康课中运动技术的教学是运动技能领域中教学目标之一,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  相似文献   

9.
自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从改革前单纯的竞技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到改革初的注重学生“情意”能力的培养或称之为体育课堂应“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直至现在专家老师们一致推崇的体育课堂教学应注重向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体育课堂也终于“回归”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期间走过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曲折”的道路,一线教师除了少量获得课程组专家的专业引领外,最多的还是通过观摩同行们的展示、表演课来探究课改的理念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几十年来真正左右我国现场体育课程基调的是国家统一制订的身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时间顺序上似乎出现在体育课程的末尾,但实际上它在课程操作整个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操作方式。对身体指标的追求不仅导致了对文化传承这一课程基本属性的违背乃至否定,其哲学基础因此也陷入了身心二元论的泥潭。在每学期不到40小时的运动时间这一条件下将身体评价指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之间划等号是违背科学的。而依据运动技能的高低评价学生的操作方式以及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获得落实在“使学生掌握到两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技能(项目)”这一观点,同样反映出“体育课程是做什么的”这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前提处于非清晰状态,因为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落实在特定运动技能的获得这一直接对应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对终身体育的误读和背离。  相似文献   

11.
刘菲 《体育教学》2023,(2):29-31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依托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来实现“以体育人”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本研究以《耐久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课为例,通过分析运动技术与思政元素,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运动技术与思政元素,规划教学内容;聚焦运动技术与思政元素,突破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章明 《体育与科学》2004,25(2):75-77,80
在体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解读为“体育素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落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层面上,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本身;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并为健身奠基;“终身体育能力”不等同于终身体育锻炼,其有机构成是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新课程并不认为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更重视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是最基本的立足点,技能学习的多重育人价值才是技能教学的着眼点。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掌握技能本身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才是技能学习的终极目标和根本追求。一、新课标对运动技能教…  相似文献   

15.
新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并将该学习领域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强调其学习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学生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等方面。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更为突出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领域。本试图根据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三自主”和“分级教学”改革在内的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体育教学在运动技能教学方面有反复,有教训,目前来看,这一问题远没有解决。当务之要,一是要搞清楚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说清楚“为什么体育教学非要有运动技能不可”.二是要开发出一个针对体育教学的、符合体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运动技能、技术教学系统。这两方面似乎任重而道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课也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重视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是一条好的经验,应当继承。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0.
罗燕  柳孟利  左晖 《体育科技》2023,(6):159-161
如何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增加课外运动时间,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难题。文章以贵州大学为例,归纳总结该校公共体育课程《瑜伽》近五年创新教学模型构建的成果:课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创新的全过程,并坚持以“术理兼备,以体铸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构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四大模块”教学内容、“过程性”多元考核评价、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的创新体育课堂。《瑜伽》课程的创新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