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鸟的天堂》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句话中有这样一个词语:不可计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是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学生安排的一道习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连续自然数".生.回答:"像2、3、4……这样的数是连续自然数."生:回答:"像10、11、12、13、14……这样的数也是连续自然数."学生的回答说明已理解"连续自然数"的意义,我让学生观察这些连续自然数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人教版《数学》四上"亿以内数的认识"后,练习册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亿级的计数单位是亿。老师们对此观点不一,争议很大。观点一:应该判断为"对"。理由:因为万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万,所以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亿级同理。  相似文献   

4.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不可计数”出自小学课本中巴金先生的作品(鸟的天堂)。多少年来,对“不可计数”的“数”,在读音上颇有争议。 认为读“Shu”者,拿“不计其数”来比,认为这两个词语都言“多”,两个“数”读音当相同。  相似文献   

6.
几天后,学校要举行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傍晚,教研组长公布了上课内容--二下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我打开教材-看,这部分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复习引入新的计数单位--千.先一个一个地数方块,引出"10个一是一十",接着十个十个地数,引出"10个十是一百".在此温故的基础上,一百一百地数,引出"10个一百是一千".紧接着,教材就安排了做一做,数数的练习.我对教材的第一感觉是:太简单了!这样的数数,孩子们在学龄前就有一定的经验.在一下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对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数字的读写,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音"和"声"通常被认为是同义语素,关于"音"和"声"的关系,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音"和"声"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区分,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无区别;二、"声"是自然的声音,"音"是人为加工后的声音;三、"声"是主观感知的声音,"音"是客观存在的声音。本文认为"声"和"音"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关系,既有重合部分,也有只属于自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第三单元选录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文章,即《寡人之于国也》。该文中有这样一句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材对上文中的数罟不入洿池是这样作注释的: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深.盵[1]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4~76页"古人计数". [教材分析] 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从这一节"古人计数"开始的.首先要把数的范围从10以内拓展到20以内.数的范围扩充了,却不需要增加表示数的符号.用有限的符号表示无穷的数,是古人奇妙的发明和了不起的智慧. "古人计数"(第1课时)的情境问题串包含三个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早上一打开手机就听到短信提示声"叮叮咚咚"一声接一声地乱响,待到声音停下来,我大概数了一数,总共有十几条,全部是我班级里的一个男同学小B发的,而且时间集中在昨天晚上22:54到23:10这短短的16分钟内。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怎样使学生弄清准确数和近似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要讲清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要求:计数的单位变成了"万"或者"亿";数的大小不能改变,即改写前与后的数的数值是相等的,它仍是一个准确的数,所以它们之间要用"="来表示.其次讲清省略"万"或者"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的数的要求:计数单位变成了"万"或者"亿";数的大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练习六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图)。这道习题在练习六中属于基础性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关于这道习题,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个图形的一周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要求他们各自数一数或算一算,...  相似文献   

13.
薛海潮 《新高考》2011,(Z1):13-14
【作文题】(江苏省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请以"有这样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写作指导】这是限制了文体的命题作文。解读本作文题时,应紧扣"这样"、"一个"和"地方"三个词语。关于对"这样"的理解:①突出"地方"的独特性;②"地方"不可无选择性。关于对"一个"的理解:①强调了"地方"的独特性;②明确限制"地方"的数量。关于对"地方"的理解:当然,"地方"也是开放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也是行文重心所在。譬如:①"有故  相似文献   

14.
张垚杰 《学子》2013,(4):26-2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由"10个一表示1个十"的过程,从而理解把"十"作为计数单位,使他们不仅能读写这些数,而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结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这样的操作进行教学。情景回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铅笔?生:12,16,20,17等结果。师:我们一起来数以数,1,2,3……10,不多不少,正  相似文献   

15.
第一步:讲清"一"(个)、"十"、"百"三个较小的计数单位的实际含义.(1)教师拿出小棒,先和学生一起,一根一根地计数,计满十根捆成一捆.然后再边指(指1O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一"是"十".(2)教师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和学生一起一十一十(一捆一捆)地计数,计满10个"一十",捆成一捆.然后,边指(指lO个十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十"是一"百".(3)教师讲述:计数时,要根据数的大小,采用适合的单位.如,计10以内的数,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计,这个"一(个)"就是计数  相似文献   

16.
《大理石街》一课中有"琢磨"一词.怎样既把这个词讲清楚,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工人们是怎样'琢磨'大理石的?"学生读课文时,发现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里面响着叮当的斧凿声,沙沙的磨擦声.在昏暗的光线中,时时迸出金色的火花,飞溅着碎石,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这是对"琢磨"的生动注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板  相似文献   

17.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8.
李秀勋 《幼儿教育》2012,(Z1):80-81
幼儿判断物体数量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感数",即看一眼就知道是几个,不用数;其二是"计数",即必须数一数才知道是几个。感数能力与生俱来,新生儿就能发现2个点和3个点的区别。小班幼儿对于3以内任意排列形式的集合都能"看一眼就知道是几个"。通过后天的学习,幼儿感数的范围可以达到4(部分幼儿可以达到5)。计数能力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口头数数,到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再到接数……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9):113-114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本文从数的方面,抓住计数单位在计算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一算理,又整合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计算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数学知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要让学生知其然,必须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涵。下面我以"认识分数单位"一课为例讲一讲我的做法。一、明确数数的数学本质师:同学们,你会数数吗?跟老师一起数:1、2、3…师:数数的时候要用到计数单位,我们刚才是一个一个地数的,1就是计数单位(板书:计数单位:1),2里有几个1?师:刚才数数的时候,计数单位是不变的,那什么在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