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好事成三吗,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直直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经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  相似文献   

2.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直直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打破这尴尬的场面。“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渔夫摇摇头。“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渔夫点点头。“您不出海捕鱼?”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而感到十分惋惜。“噢,您觉得不太舒服?”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  相似文献   

3.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怆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  相似文献   

4.
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在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  相似文献   

5.
吃瓜子比赛     
唉!真是无聊的一天。妈妈不在家,爸爸正在看新闻。我便和爸爸、妹妹举行了一次吃瓜子比赛。 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房间里马上响起了“喀嚓”、“喀嚓”吃瓜子的声音,那响声真像是有起有伏的轻音乐。爸爸吃得可快了,他紧盯着桌上的瓜子,拿起一粒,牙齿一咬,左手赶快拿下嘴边的瓜子壳,同时右手又抓起一粒塞进嘴里。  相似文献   

6.
案例“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我一边和孩子们读着,一边习惯性地扫视着。咦,似乎有一张小脸皱着眉且没有参与朗读定睛一看,是万泽霖。他怎么了?他可是爱朗读、爱思考的孩子啊我走过去轻声问:“怎么了?”他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才找到水,它一定很想喝了,可是这句话说乌鸦一个一个地放石子,让人觉得慢吞吞的,乌鸦好像很舍不得把石子放进去,一点也看不出它很想喝。我觉得这样写不好。老师,你说呢?”“哦,你觉得怎样好?”“我想这样写‘乌鸦赶紧把小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  相似文献   

7.
岂有此理     
有一人学习语言喜欢猎奇。一次他从地上捡起一张纸,上面写着字说“岂有此理。”他十分珍爱这个句子,时时念叨。一天忙于过河,忽然忘掉,便绕船踱着方步寻思。船家问道:“你失去何物?”他说:“是一句话”。  相似文献   

8.
剪刀大侠     
一把大剪刀在森林的小路上漫步。它一边走一边念着自己编的诗:“喀嚓喀嚓,我是剪刀大侠,谁不听我的话,喀嚓喀嚓。”一朵山菊听见了,说:“歌词写得不好,前面是‘喀嚓喀嚓’,后面怎么还是‘喀嚓喀嚓’。”大剪  相似文献   

9.
沙漠之舟     
今天,智慧博士带我到世界展览馆参观。他说,那里展览着世界上第一艘沙漠之舟。我一听就自信地说:“沙漠之舟就是骆驼,我在三年级就学过了。”智慧博士却笑着说:“不,这里的沙漠之舟是一只真正的船。”“哦,沙漠里的船?”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已被智慧博士带进了一个展览船舶的大厅。  相似文献   

10.
点名与拍照     
快点名了,有几个小朋友还在用双手做出照相机的样子,给别的小朋友“拍照”。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灵机一动,问幼儿:“小朋友喜欢拍照吗?”“喜欢。”他们大声回答。“来,给老师也拍一张。”我说完,就一本正经地坐在40名小摄影师前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喀嚓,喀嚓”地给我“拍照”。“小朋友们拍得真好,老师也来给你们拍一张,好吗?”“好!”这  相似文献   

11.
“东、南、西、北”本来是人们司空见惯了的方位词,一旦被对联高手嵌入对联,便可使对联别有情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据说湖北某县有一个县长庆寿,向全县散发了一万多张请柬,号召百姓“自愿送礼”。筵前,来宾各呈寿礼,贵至金银财宝,贱至鸡鸭鹅,无所不有。唯有一位穷教师傲坐不动。县长的管家再三向他示意,他才慢吞吞地从荷包里摸出重礼——一张巴掌大的红纸。  相似文献   

12.
昏暗凄清的月光下,只有狐狸凄凉嘶哑的声音回荡在深涧里……小羊和小狐狸是一对好朋友。善良、单纯的小羊不在乎小狐狸的自私、狡猾,愿意跟他在一起。孤独的小狐狸常把感激挂在嘴边,“谢谢你呀,小羊。”一天,他们的食物吃光了。小狐狸蜷缩在洞里,说:“我好饿呀,小羊。你能找点吃的来吗?”此时的小羊也一样很饿,但他并没有回绝。说了声“行”,小羊就出门了。小羊顶着寒风走了很久,忽然发现地上有个苹果。他忙拾起来,抱在怀里往家赶。一到家,小羊就兴奋地跟小狐狸说:“有吃的了!”小狐狸的双眼立刻发出了贪婪的光,上前抓住苹果就吃。喀嚓喀嚓,…  相似文献   

13.
儿子要赚钱     
一天下午下班后,我到学校去接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一见面,他就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挣了一元钱。”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张折得皱皱巴巴的一元钞票。我很惊讶地问:“从哪儿弄来的?”他得意洋洋地说:“是我叠‘小猴爬山’挣的。”“什么叫小猴爬山?”“就是用纸叠的呗!”他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两张纸,不一会儿功夫就叠成了一个。他高高  相似文献   

14.
一天,我们一家人到颐和园玩,中午便在游船上进餐。儿子顺手把吃完的火腿肠包装薄膜往水里一扔,还高兴地说:“小船漂走了!”这时,孩子的爸爸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马上放下手中的食品,把船划了过去,捞起那张火腿肠的包装薄膜,放进船角里的一只塑料袋内。儿子睁着两只大眼睛,静静地看着他爸爸所做的一切,随后又眨了眨眼睛,不解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15.
月亮蜕皮了     
有一条小蛇,在路旁捡到了一张圆圆的纸一样薄的东西,并且还是透明的。“小草,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小草摇摇头。“大树,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大树摇摇头。小蛇抬起头,看到了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噢,这是月亮蜕的皮!”小蛇说,“月亮,我说得对吗?”月亮什么也没回答他,只是在天上静静地笑。小蛇衔着那张皮,来到池塘边。“月亮蜕皮了!”他对一只蜗牛说。蜗牛从他背着的小屋里探出头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月亮的皮一定会随着她长大,就像我的小屋随着我一起长大一样。”蜗牛挥挥触角,慢吞吞地爬走了。小蛇衔着那张皮,来到小河边。“月…  相似文献   

16.
“你为什么不吃呢?” “不想吃。” “吃!不然非给你厉害看看不可!” 孩子拿起勺子,慢吞吞地搅拌着盘子里的菜汤。母亲看他还不吃,就跑过来,怒气冲冲地在孩子头上挥舞着拳头。儿子吓得要  相似文献   

17.
绿发人树     
嚓--嚓--!寂 静的山林里传出清脆 的砍树声 小鸟吓得尖叫着在 林间飞来飞去,动物们 惊慌失措举家逃散。 一个年轻人光看上身, 挥着利斧,树屑飞溅,一棵棵 高大的绿树在他的利斧 下喀嚓喀嚓倒下来。 "年轻 人,干  相似文献   

18.
阿原     
1 说起来,我和阿原是怎么认识的呢? 大概是去年吧.那天我路过学校小卖部,两手空空的阿原刚好从小卖部走出来,凶神恶煞的店老板跟在阿原后面,朝他的背影喊:“喂!你站住!”这时阿原一回头,突然跟我撞了个满怀,我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却无辜地问店老板:“什么事?”店老板一把抓住阿原的胳膊,说:“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阿原慢吞吞地掏出一张校卡.店老板又亲手把阿原上上下下的口袋都掏了一遍,只搜出几张皱巴巴的零钱,他终于松了手,说:“不好意思,我误会了.”便回小卖部去了.  相似文献   

19.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安静下来了,只有那不知疲倦的车轮“喀嚓喀嚓”有节奏地响着……(心情平静)我和谢小莉对面的痤位上,坐着一个黑验膛、浓眉毛、虎虎棱棱的年轻战士,那粗短的手指,使我想到开石头钢钎,他正捧着一本《精修钟表》,低头专心地看着,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我们这两个女大学生胸前的大学校徽,(初露“我”的高傲。)“瞧,笨头笨脑,像个非洲人。”谢小莉对我用英语说着,嘴一撇,眼一眨。“还学钟表呐,瞧他那手指头!”我也用英语说,而且忍不住嘻嘻地  相似文献   

20.
去年暑假,风景秀丽的杭州有一句土头土脑的口号突然成了一大新闻热点,这就是“我到农村认个家”。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杭州某幼儿园,只见门口端坐着几十个表情严肃的娃娃,他们人人戴着“博士帽”,身穿“博士服”,黑乎乎的一片。随着相机一连串的喀嚓声,他们美好的童年回忆便定格在这张特殊的“毕业照”里。瞧着这一幕,不禁使人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