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2.
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链”思想既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也非常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和培育,充满“教文立人”和“学文立人”智慧的宝藏。对学生而言,就是在“深读”“提炼”“思辨”“痛苦”“迁移”的历练中自然、渐进地培育和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勇于担当,用好教材,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每一个动作,部是教育,立言的活动就是立人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教育”的自觉!心中有教育,才会不满足于知识传输、学生“学会”,丽是积极地追求学生“会学”,并培育精神,让学生享受“成长之美”。  相似文献   

4.
徐晓 《现代语文》2008,(5):15-15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的主体。西方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充分说明了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立人”。要“立人”先“立课”。教师在课堂中“立”下的是什么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被“立”成怎样的人。换句简单的话说,教师在课堂中播下的是什么种,在学生身上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此,教师要用思想来立课,立下有灵魂、有深远影响的课,学生才能被“立”成有灵魂、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张锦蓉 《学语文》2010,(2):41-42
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引入“听”“说”元素。让语文教学交际化,让学生听、说,让教师说、听,让教学过程成为课堂言语交际过程。这种教学可以名之为“交际式教学”,交际式教学的操作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提供的文本,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的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感悟、习得什么言语素养”,基本是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识别。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学时“言语点”选择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可能的言语点中选择出适当的核心“言语点”。  相似文献   

9.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几乎是各科教师所公认的。然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祖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泳.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早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0.
孙君习 《考试周刊》2010,(13):58-59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是语文的基本目的与任务。语言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条件与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11.
现今时代,在教育行业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在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技工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教师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有好的有较高教育素质的教师,然后才能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要明白,即使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从招生入校至毕业时学生问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不乏有“纪律差、学习差”的学生,即所谓“双差生”。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13.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我们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施教之成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师引导学生入学习之门,应为学生会学、学会、学好而教。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8.
王小琴 《成才之路》2009,(33):I0008-I0009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作品的内在理想、情感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思想受到感染,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同化”呢?这就需要教师教有乐趣,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文学作品,学有兴趣。  相似文献   

19.
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结果往住不如人意。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够过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