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2.
现场见闻,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状貌的文体形式。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现场是指新闻现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限定与意义匡范。首先是作者在现场,即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必须是主要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就是参与者。在现场见闻中,作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用记者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嗅,亲身感受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实情、气氛。如果记者自己没有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是靠…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和报道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电视新闻进程式报道既可以确保时效又能层层揭示事件真相、吸引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还能促成问题得到公正和圆满的解决。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进程式报道的传播效果非常好,应该在采编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进程式报道能确保时效又层层揭示事件的真相电视进程式报道的最大特点,是将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新鲜的、正在变动的事实,及时地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要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传播给听众,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报道鲜活新闻事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跟踪式调研、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就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那里是新闻的唯一源泉,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采访,而忽视对新闻背景材料的了解,写出来的新闻显得单薄,没有深度。大家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用最典型的新闻事实迅速地传播给广大读者(听众或观众)。然而,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包含一定的背景材料在内,而有的背景材料虽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却起着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的作用,在新闻表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闻写作中,用好背景材料对于更好地交待新闻事实、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交待背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媒体市场的竞争态势不断加剧,许多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改进和探索节目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在新闻节目的探索中,一些优秀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不断涌现,特别是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深入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通过广泛的调研和采访详细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寻找新闻事件现象背后的原因,实现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的传播价值。在深度新闻报道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不容忽视。记者型主持人在  相似文献   

7.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走进新闻事件现场,以事件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通过采访,请新闻当事人、目击者讲述新闻事实的办法,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报道的特殊报道方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可以充发挥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等优势。记者亲临其境,由此产生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是报纸、广播等其它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事件性新闻和现场感强的新闻中,  相似文献   

8.
陈鹰 《中国广播》2012,(9):76-78
新闻深度报道的特最在于,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目标,以现实问题的解释为核心,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手段。展现事件背景和事实内涵是新闻深度报道的前提条件,在全面而完善地构思、充分而细致地采访后,记者选取恰当的角度和生动而具体的细节,以引人入胜的形式撰写文章,是做好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主题新闻,是相对于动态新闻而言的。动态新闻是按既定事实或既成事实采访材料,就事实写事实发生的过程,是镜子式地“反映”事实,其主要功用是传递信息。而主题新闻则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记者对事实作较明显的、较大量的思想过滤,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记者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0.
涉入式采访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的一种新闻采访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求新的创造性劳动,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传播新事实、报道新经验、探寻事物发展的最新趋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发掘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增强记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报道质量的高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独创性发  相似文献   

12.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者要克服两种思维:一是对新闻事实做文学家的联想,二是对事件真相做评论家的臆断。所谓的"文学家的联想"是说记者在采访时或者因为主观的采访不深入、准备不充分,或者因为客观的条件不允许、采访中出现了漏项.到写稿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又不好意思再采访或者失去了再采访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卞丽敏 《新闻窗》2013,(4):43-44
采访的角度,是记者提出的初级提问,而记者获得的详实的新闻事实则是由追问实现的。追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得准确的新闻事实、详细的事实细节,拨开复杂的事件,从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现新闻事实。本文主要从何时使用追问,追问的方向及追问的依据,探讨在采访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追问。  相似文献   

15.
一、地位 新闻策划是为了一定的新闻宣传目标与效果而精心筹划和设计的报道活动。那么策划在新闻实践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策划与新闻采访和写作相随相伴。 有不少突发性,事前我们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有时还偶然碰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对于这一类新闻,记者是一边采访一边策划,采访得到的信息在不断地为策划提供“原料”,策划同时也在不断地指导采访。采访结束时,新闻主题也已成竹在胸,动笔写作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认识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事实这个哲学命题缺乏足够的把握,不仅新闻界理论认识达不到深度,而且报道实践也可能出现一些荒谬的观点。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把经验事实误认为客观事实,新闻的概念容易走向“唯心化”。既然事实具有真实的刚性,那么记者在发现事实过程中,首先要将“假事实”摒弃在报道之外。可是,现在广泛吹捧的“新闻策划”这玩艺儿,就把那些没有、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设计出来,实施种种“假事件”的谋略。新闻辩证法的认识论,导引记者进入事实的内在网络,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具备解构事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决定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能否在新闻事实中找准问题、抓住关键,决定于记者的思辨能力;能否把所看到新闻事实的本质用恰当的方式报道出来,决定于记者的写作水平。记者与新闻事实的互动,应该是一个展示智慧和勇气的过程,一个展现创造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9.
胡晨敏 《新闻窗》2013,(2):45-45
新闻采访是一门探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本性本质、人性优点与弱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借助于媒介,有助于我们去展现并揭示被访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新闻记者追寻事件真相、探究心理的过程中,采访技巧是不可忽视的。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记者与受访者的沟通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闻直播就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现在,随着电视传播手段及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化采编设备的使用.通信卫星的传送.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新闻的播放能够达到同步进行,新闻直播使得电视新闻成为“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