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侠 《语文知识》2006,(9):28-28
“布衣”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理解为“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教材和《古文鉴赏辞典》都把其中的“布衣”解释为“平民”。“布衣”真的就是平头百姓吗?  相似文献   

2.
“布衣将相”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特定的历史群体,其含义有着很大的伸缩性,即不同历史环境,其范畴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分析其含义时,理应把“布衣”和“将相”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而探之,进而窥其全貌,从而为以后研究“布衣将相”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饭店铭     
巴国出诗酒,布衣傲王侯。当今花花世界,林立层层酒楼。赫赫称“王朝”,巍巍号“帝都”,攀龙附凤,夸富斗奢。此间独树一帜,自命“巴国布衣”。顾名思义,返璞归真,淡泊平民意识,坦荡大众襟怀。重续古代布衣菽粟之交,愿与现实普通百姓共尝酸甜苦辣也。  相似文献   

4.
吾本布衣     
平川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11):12-14
<正>古代的“布”,指的是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就是说,古代的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叫布衣。“衣锦绣”的,非富即贵;“庶人”,一介平民,只能穿麻、葛织物。在古代,所谓的“布衣”,不仅是指人的穿着,同时也用以指人的身份。《荀子·大略》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他的话也告诉了我们,布衣,更多的是指人的贫寒,或者居贱。  相似文献   

5.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许多杰出人物,每每自称“布衣”,并以此为荣,借以表露心态和行迹。那么,何为“布衣”呢?辞书的诠释有二。一曰布制衣服,谓衣着俭朴。二日借指平民,谓地位低微。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有此称。所以布衣往往包含自谦、自豪、自信、自许、自警、自励之意。  相似文献   

7.
以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四大布衣”为代表的布衣处士士人群在清初大都有游幕乞食的经历。作为“谋食”之举,为人作幕被视为降志辱身之举,游幕在影响士人心态的同时,也促使其诗歌内容与诗风发生演变。另一方面,游幕为布衣处士士人群提供了相对安定的薯述环境和广泛的交游范围,大幅提升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和学术水平。通过游幕,布衣处士士人群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更清楚,对他们应诏博学鸿儒科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历史教材和语文文言课文中常出现“布衣”这个名词,注解为“百姓”。为什么称百姓为布衣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反映在政治和经济上,而且也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布衣、鸿儒原本是挨不到一起的。顾名思义,布衣即是穿布衣服的,指农民或普通老百姓;而鸿儒指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大学问家。相对布衣,那就是穿绸缎的。两者之间差异可谓大矣。家乡有句俗话叫“绸不搭布”,含义很是丰富。  相似文献   

10.
布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  相似文献   

11.
该刊登载的《“三味”溯源》一文(载贵刊1996年第7期)认为,“‘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儿童读书时要反复琢磨、再三辨识、多多俸味领会的意思”。然而,笔者收集到一种与此不同的解释。现摘录如下: “我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祖父解释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穿衣讲究之多自不必细说,而我们的祖先古代穿衣的细讲究也不亚于我们。早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绢、素、缟、缣、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贫民只能穿麻布衣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冠。冕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位于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的“三味”历来解释不一,含义则有3个方面。其一,最有权威的说法是屋主寿镜吾儿子寿诛邻的解释:“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二是指“劝学”,“三味”即再三体味,反复钻研思考体会。其三是寿宇撰文提出新的说法,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人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读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  相似文献   

14.
刘邦布衣集团经历秦末变迁与动荡后,以帝王将相身份掌控天下,占有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权力和声望。出身卑微的布衣们通过艰苦奋斗成为高贵的帝王将相,攀龙附凤的皇亲国戚与功臣子侯和异姓王子侯同样获得莫大荣耀。从社会流动角度探讨刘邦布衣集团成员由布衣而将相的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16.
超越顺口溜和段子——读布衣“墙上马” 布衣,1971年出生于四川,师范学校毕业,有大量诗作散见各种报刊。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奖开赛,评出《墙上的马》为诗歌一等奖。评委们为该诗写下获奖理由是:人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渴望,透过宣纸上一匹马及其意象组合,得到美丽的表现。虚实空间的微妙转换,物我位置的轻巧转移,使形象和情绪鲜明饱满并且纯净动人。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祖先结交朋友,有一些生动形象且言简意明的习惯用语,其中大多沿用至今。现加搜集,分述如下。布衣之交谓平民百姓结交的朋友。《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谓舍人曰)卫君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布衣:平民百姓,后多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又作“布素交”。宋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屯田布素交,屈此关市征。”  相似文献   

18.
其实,据三味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先生说:“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见2001年10月20日《家教指南》关捷文)  相似文献   

19.
"布衣将相"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特定的历史群体,其含义有着很大的伸缩性,即不同历史环境,其范畴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分析其含义时,理应把"布衣"和"将相"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而探之,进而窥其全貌,从而为以后研究"布衣将相"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平民意识有着很强的阶级性,其中包括统治者"平民意识"和平民的"自我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容。而正是平民意识这两种因素对商代的"布衣将相"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奴隶主的平民意识是商代"布衣将相"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平民的"自我主体意识"是商代"布衣将相"产生的最根本的思想意识;这种平民意识对商代"布衣将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