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的美学思想,是“龙学”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本文论述了刘勰对美的本质、审美原则和标准、审美感知等问题的认识;对刘勰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不同见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刘勰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及其思想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刘勰论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问题,本把研究的视野放在魏晋南北朝化的大背景中,从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沿革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刘勰《神思》,《养气》的思想渊源,化特征和理论内涵,指出正是由于刘勰吸收了魏晋以来艺学,哲学,养生学等几方面的关于形神问题的思想材料拓展了理论视野,从而能在综合的基础上针对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问题提出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表达了自己完整的文学教育思想,对文学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和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又极为重视文学自身讲究美和以美感人、以美化人的特点。刘勰把文学的德育教化作用和美学美育作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当时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文学指出了一条基本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勰论布局     
文章的布局,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它是文章内容赖以充分表达的重要艺术手段。刘勰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十分重视。他在《附会》篇里,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刘勰认为,布局谋篇的作用在于“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就是说,搞好布局谋篇,就是为了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使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怎样搞好布局谋篇呢?刘勰认为,必须做到以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鑫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齐梁时期,文学风气已经变革,许多文学批评家积极介入了探讨文学发展之路径。刘勰在肯定文学发展是沿着由质到文的规律而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影响文学发展演变的外部因素,归结为时代的作用、统治者的作用,并且刘勰不绝对,对特殊情况认真的分析,承认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更为可贵的是,刘勰曾明确说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体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打出了向经典学习的旗帜,也说出了具体的措施。从多方而,可以看出刘勰在这个问题上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勰与晋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籍地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通俗的说法,认为刘勰的籍地是莒县(今山东日照市)或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文章旨在探究刘勰的籍地,及与籍地相关的问题。认为刘勰的籍地“东莞莒”是南东莞莒县。在刘勰生活的年代,“东莞莒县”是侨郡的名称,当时此郡属南徐州管辖,“侨”在晋陵境内。现此地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  相似文献   

9.
鲁迅论《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尖锐批评刘勰因笃守儒家“诗教”而形成的保守的封建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尖锐地批评过刘勰神秘主义的文学源论;在《吃教》一文中分析过刘勰“杂拌儿”式的思想体系。但是鲁迅仍然充分肯定了《文心雕龙》的重大贡献:“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则”,并在若干体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刘勰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0.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刘勰虽以"比兴"并称为题来论述他的创作观,在篇中提出了自己对比、兴的理解,也试图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兴"之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在篇幅上却以极大的空间来专论"比"的特质和运用,始终没有明确的描述"兴"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使我们难以清晰得见刘勰的"兴"义观。本文拟结合刘勰的时代特征和他的文学评论思想探析其隐于其中的"兴"之义。  相似文献   

11.
曹丕与刘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跃,批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刘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但曹丕究竟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刘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究竟。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刘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对刘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表面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和主动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勰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感受、认识、评价,会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生作文,笔者发现学生的情感苍白无力,出现了太多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问题。作文的本质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达心灵的声音。刘勰说:“夫撰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将学生的真情、激情重新唤起,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16.
曹丕与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批评的两大重镇,二都对理论思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学批评角度观察,曹丕与刘勰联系十分密切。其首先表现为,在魏、陈思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曹丕倾斜,这在陈思优于魏已有定论的南朝,实属不易;其次,二在统领全局的宏观述思想方面,不无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曹丕关于批评主体要从学创作中剥离、独立的思想影响了刘勰。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音乐美学观谢宗昆,王宜海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刘勰,以一部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巨著《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辉煌地位。刘勰在睿智地批评文学现象,雄辩地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时,也提出了一些音乐美学观点。挖掘整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  相似文献   

18.
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者;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主要阐述了文章的构思及成熟,语言文辞的表达,文思的快慢,文章写成后的修改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以上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