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三个方面对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中有关《肇论》之《般若无知论》的诠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唐先生有关般若智慧体性的论述,与佛教般若学自身理论及《般若无知论》的实质内容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疏离与偏差。唐先生并未严格遵循诠释学的"对象自主性规则",而更多从"诠释者"自身意向出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偏差。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3.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相似文献   

4.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5.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徐(谷共)共的《溪山琴况》是中国古琴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其内容乃是植基于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以二十四况来论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美感意境,然而徐(谷共)如何将儒道佛思想融入古琴艺术中?本先将散见于历代琴论与琴谱提叙之所论略作简要式的回顾,再看徐谷共对前人观点的传承是否随时空位移,而有逸出传统范式之外的新蕴产生。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晋人清谈总汇,所载东晋名僧支遁出现次数最多。支遁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与之交游的名士有谢安、王羲之、孙绰、王坦之等,思想复杂。名僧有竺法深、于法开等,学说各异。支遁的清谈活动,在庄学上立逍遥义,在般若学上创即色论,一方面使玄学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般若学的争鸣、佛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便是刘勰首先  相似文献   

9.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頠)、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頠)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囿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老》、《庄》、《易》,将儒道融合研究,又形成了魏晋玄学。东晋时期,释道安在襄阳弘法时,大胆革新,"洋为中用",以王弼的"贵无派"玄学理论解释佛教般若学,创立本无宗。形成了一种既像印度的般若思想,又像中国的玄学思想;既不同于印度的般若思想,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新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印度般若思想和中国《老》、《庄》、《易》思想的合流。道安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与在襄阳创立的荆州学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源于襄阳,成于襄阳。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多元智力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运用多元智力理论过程中的一些原则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素出发。就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各种智能因素在英语语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展开系统的论述,以期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心理潜能,人类普遍存在的智能类型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八种。多元智能理论为高校外语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等。外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包括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多元智能理论为准确、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新型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著名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建立新型教育观,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对多元智能的新型教育观进行了一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数控车实训教学,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数控车实训所涉及的各项智能,并以“花瓶组合件的数控加工”为例,围绕多元智能理论对数控车实训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同时阐述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改善数控车实训教学现状、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不仅试图解释“智力”的结构,而且还包含了“智慧”观念.西方传统智力理论“简洁”结构的主核是语言和数理能力,加德纳拓展了智力的内涵,使其更接近“智慧”的概念,这与中国传统智力观有许多呼应之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以及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具体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下教师角色转化的两种形式和静态角色之变,指出研究教师角色变化并重新定位,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三大基石“无知论”、“进化论”、“自生自发秩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哈耶克论证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错误,同时指出,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可能取消理性的整体建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运用理性的批判,一方面确保每种理性的建构都保持在其特定的领域内,一方面在特定的领域内不断推动理性建构的修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马列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原理,并把原理运用于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过程,认为:把方法论原则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而能领会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