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重叠 1.1 重叠式名词 昆明话有儿化,跟普通话的儿化大体相同。又有很多重叠式名词。例如: 鞭鞭鞭子 钵钵钵头 泡泡泡儿 缝缝缝儿 沫沫泡沫儿 担担担子 钉钉钉子 墩墩墩子 柱柱柱子 盅盅盅儿 架架架子 缸缸缸儿 格格格子 坑坑坑儿 底底底儿 背背靠背儿 箍箍箍儿 摊摊摊子 本本本儿 钩钩钩子 重叠时有的后字要变调,重叠的作用类似普通话名词的儿化。下面分别来讨论。  相似文献   

2.
论文总结了光山方言儿化的四种功能:名词化并改变词的理性意义;保留名词性但表示引申义;构成名词并表示小称、亲热喜爱、详细具体等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轻松随意,性质程度令人满意等语法意义。论文据此探讨了光山方言儿化的语法性质:"-儿"是一个语素;根据光山方言儿化的功能判断"-儿"用于名词主要是构词语素,兼构名词之形,用于动词、形容词是纯构形语素。这将为研究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相似文献   

3.
谈儿化的书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是现代汉语里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也是汉语所独具的一种构词方式,甚至在修辞上也是有其独特的功用的。因此,儿化不仅涉及到语音,而且牵涉到词汇和修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一般的论著只在语音部分谈到儿化的性质和在语音上的表示法,在词汇部分的构词法中论及“儿”作为后缀的作用。一般的辞书也根本不谈儿化的书写问题——书面上什么情况下要写“儿”,什么情况下不写“儿”(《现代汉语词典》只在所有的儿化词后加小字“儿”),只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儿”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它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儿化词的静态数量和动态频次均很高,本文讨论其中一特殊小类——儿化人名——的结构类型及其读音问题,认为应将儿化名词中的"儿"处理为词缀,并将其读音发成一个卷舌动作。  相似文献   

5.
河南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常见的儿化类别,还存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儿化类别,例如儿语词,人名、地名的儿化,拟声词的儿化,形容词的儿化等。文章对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出光山方言的"-儿"语素除了具有标记名词、区别词的理性意义、表小称和亲热、喜爱的语义功能,还能表达"详细具体"、"轻松随意"、"程度轻微令人满意"等意义。这些研究将为探索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相似文献   

6.
儿化韵的发音是学习普通话的的一大难点,可以说,比“平翘舌”、“前后鼻”、“边鼻音”更难发准确。很多南方籍或港台的主持人说话,声韵调都很好,但儿化韵出现的频率却很低或发得不很地道。相比之下,北方人发儿化韵相对容易些,但北方人发儿化韵时,后鼻音儿化韵是一个难点。一、后鼻音儿化韵的发音存在以下几种偏差1.不卷舌,不儿化即使有文字提示,视觉上可以看见“儿尾”,也读不出“儿化韵”。如:小巷儿=小巷;板凳儿=板凳。2“.有儿不化”越是有文字提示,越容易犯“有儿不化”的错误。即使心中知道这个“儿”是后缀,是儿化词,也仍然要把它读…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读音类型主要有两种:复辅音声母型或者是类似双音节型。所增加的音值也有两种情况:闪音或边音。如果结合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成因的个案研究,同时结合与儿化相关的"儿"音值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儿"音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读[lr]音的阶段,有些方言中的"儿化音",是读边音[lr]类的"儿"与前一音节的合音;(2)儿化后的增音,来源于合音时"儿"音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8.
慈利方言儿化的音变格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央中元音儿化,共有五个,即[']、[i']、[u']、[ч']、[y'];二是央低元音儿化,也有五个即[вr]、[iвr]、[uвr]、[чвr]、[yвr]。构造格式分两大类型,直接儿化格式有A儿、AB儿、ABC儿三种,重叠儿化格式有AA儿、ABB儿、ABCC儿三种。本文重点描写各种儿化格式的构造特征、分布情况及用法特点,并试图揭示儿化音变和构造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以后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是一种细微的音变现象,在口语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1)用来形容事物之“小”或“少”,如:一点儿;(2)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和亲切,如:小孩儿;(3)还可以帮助确定词性,区别意义,如:画(动词)——画儿(名词)。  相似文献   

10.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写九江话里的儿化现象和儿尾。儿化和儿尾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九江话里,在表义以及语法作用方面,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一、儿化和儿尾是某些词的词类标志;二、它们中的一部分只起构词作用,但有一部分能表小义或由小义引申而来的少义;三、儿化或加儿尾是一部分静态单位进入动态交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京方言,近、现代学者作了多方描写,但对其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则很少。本文对南京方言中老派城南、城北儿化词做了调查,对比了南、北两片儿化现象的异同,从语音机理角度研究了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儿化韵-儿中(“儿”在词中间)-儿尾(“儿”在词末尾)-声调变化。其中城南以儿化韵为主,儿尾、儿中、声调变化的情况城南、城北均有。  相似文献   

13.
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儿化的界定和朗读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作为普通话口语的重要音变现象 ,有显性———字面上出现“儿”的“A儿”和隐性———字面上未出现“儿”的“A(儿 )”两种情况。它们都需要严格界定和正确处理。界定“A儿”要看“儿”的性质 :“儿”为虚语素时“A儿”为儿化 ;“儿”为实语素时“A儿”为非儿化。为了语音修辞的需要 ,显性儿化“A儿”也要保留“儿”的独立音节地位。“A”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和表示细小轻微时间短暂 ,亲切喜爱等感情色彩的需要时 ,为隐性儿化“A(儿 )”。为了增强诗文的韵味美和语言的音乐美 ,朗读时 ,“A(儿 )”也应保留“儿”的独立音节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甲:儿化在我们的语言交际上使用得非常广泛。它就是“er”附在一个音节的末尾,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并出现一系列音变现象。乙:儿化吗?我会说,笑脸儿、奶嘴儿、话头儿、圆领儿、牙签儿、聊天儿、宝贝儿、够味儿。甲:嗯,说得不错,你知道它都有什么作用吗? 乙:不知道。它不就是比单个音节带点儿卷舌音儿嘛!它还能有什么作用? 甲:小瞧了人家不是?儿化的作用可大啦! 乙:是吗?都有什么作用? 甲:儿化一般带有小的色彩,比如:小孩儿、小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存在的任何语音结构形式都能表达一定的功能意义,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儿化后,往往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或理性意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获得新的色彩意义,也有少数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明显的感情色彩,但这些词语负载着一种风格色彩即北京口语色彩。“儿”由实词虚化为后缀,成为名词的一种语法标志,可见,儿化引起了语言三要素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7.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土话中的语缀"儿"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缀,通常被看作名词性的后缀,但"儿"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后构成儿化词,并且不改变词性。"儿"缀在构成音节和构词上特征明显,值得着重探讨,重叠式+儿的各种生动形态以及"儿"缀词的语义特征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话中,儿化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枣阳方言中,儿化尤其显得与众不同。枣阳方言的儿化或儿尾的口语色彩很浓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所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感情色彩都有差异。本文以枣阳市区方言为语料,主要研究枣阳方言中儿化或儿尾特色,具体探讨儿化的运用及其对词的意义、词性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话中,儿化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枣阳方言中,儿化尤其显得与众不同。枣阳方言的儿化或儿尾的口语色彩很浓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所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感情色彩都有差异。本文以枣阳市区方言为语料,主要研究枣阳方言中儿化或儿尾特色,具体探讨儿化的运用及其对词的意义、词性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