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兴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使学生误入圈套,可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加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自觉地反省、评析、订正,否定错觉,从而引趣释难,自觉探究,防止定势,加深认识,增强教学效果。一、课首设“陷阱”,引趣释难。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4.
朱春英 《考试周刊》2011,(19):76-76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作者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学要从"矛盾"开始;设疑于重点和难点之中;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设疑于结尾。  相似文献   

5.
(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12章第1节.)教材分析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准备材料:学生:测力计、烧杯(大)、重物、铁架台、记录单教师:测力计、铁架台、重物、水箱、量筒、乒乓球、木块、塑料泡沫、石块(系线)、PPT一、认识和感受浮力1.教师演示物体下落实验,回顾和引出"重力"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个现象,注意观察。(老师依次手执乒乓球、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在空中,并让它们逐一落了下来。)师: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落了下来。)师:思考一下,当我松手的时候它们为什么都落下来了?(是因为地球对它们有吸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还可以叫什么?(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8.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9.
“面积和面积单位”新授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下面一组题(找朋友):邮票的面积 4厘米手帕的面积 4平方米教室地面的面积 4平方分米橡皮的长度 4平方厘米 思考片刻,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教室地面的面积与4平方米做朋友不合适。”一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引擎。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疑的目的是巧设悬念,引疑激趣。引疑的方法有梯级设疑、以形助教、联系实际等。适时、巧妙的提问,可以为学生的思维"点火",教师要善于激疑。  相似文献   

11.
承黎明 《成才之路》2010,(36):75-75
《公式和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难点与要点所在,本文分析EXCEL《公式与函数》一课的课堂实践,皆在探讨经济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教学与发现教学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作为总体思路,三个任务结构相似逐层深入,每个任务的设计都隐含"陷阱",让学生在"陷阱"问题中归纳总结知识点。  相似文献   

12.
因材施教,可谓是现代教学的“金科玉律”。翻开教学论的著作,大体都能找到它的踪迹,或作为一个明确的原则提出,或隐含在其他  相似文献   

13.
何艳 《今日教育》2007,(4S):18-19
因材施教.可谓是现代教学的“金科玉律”。翻开教学论的著作。大体都能找到它的踪迹.或作为一个明确的原则提出.或隐含在其他教学原则的叙述之中。一般认为.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实践先师”.朱熹则是将这一实践概括成理的第一人。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因材施教堪称是我国教育实践的一个“国粹”.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在理论上自不待言.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本文拟就这些偏差做一些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4.
15.
教学设计说明: 浮力是初中学生熟悉的一种力,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浮力现象比较常见,学生只凭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现象,所以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的方式,利用实验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实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1996,(5)
一、概念在经历中产生 (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先介绍在水中游泳和搬石头的体验后,接着就把浮力的概念提了出来;在小学三年级“水的浮力”教学中,“浮力”的概念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中,逐步感觉出来的。) 师:请大家把木块、泡沫块、气球  相似文献   

17.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18.
胡春萍 《广西教育》2009,(20):55-56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介绍了中学物理《浮力》一节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得出了通过对该节课的探究式教学,学生能够体验探究过程,排除生活错觉,正确理解浮力,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懂得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