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耿静静 《现代语文》2013,(4):136-137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  相似文献   

2.
俞全明 《考试周刊》2013,(21):55-55
<正>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人们常说:"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就是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或许可反过来,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就如同把鸟关在笼子里。"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还曾强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1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  相似文献   

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说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以及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7.
高云 《陕西教育》2009,(9):49-49
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外延。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8.
任良东 《语文天地》2014,(32):79-8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原本如此,语文来自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既然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何不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重生?生活就是舞台,生活就是大语文。语文大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  相似文献   

9.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有人说,语文的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年生活语文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要如何做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独创思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从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他主张教育向整个社会生活开放,以生活为中心,给学生以活的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生活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素养的现实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语文是以具体作品为载体的,但语文课本并不就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与学的一个立足点。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相似文献   

13.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语文和生活同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实践和  相似文献   

14.
刘银玲 《考试周刊》2011,(86):38-39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切断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此,"大语文教育"创新学习以课堂创新学习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沿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寓"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于创新学习课型之中,从而使用语文教学步入素质教育的"高效率→合理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佳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8.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走向。  相似文献   

19.
许乃文 《教师》2019,(16):1-1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日常生活元素,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并呈现生活画面,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为生活体验。将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故事人物、生活角色,方能促进学生用心阅读、体会与感悟。例如,教学《伯牙  相似文献   

20.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这正与美国教育家华特所提出的观点,也是一句警策人心的口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