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文芳 《甘肃教育》2009,(19):61-6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个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体验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朗读是一种眼、口、鼻、耳、脑协调并用的阅读活动,它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熟读、复述和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与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手段恰当地、充分地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动态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蓄积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已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田秀丽 《成才之路》2009,(22):47-4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其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温淑萍 《成才之路》2009,(29):42-43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教学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往往最容易被忽略。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谈几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表明: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贾震平 《考试周刊》2012,(11):38-38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朗读中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描述书面语言,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的过程中,朗读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爱上朗读,使文章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  相似文献   

18.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语言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语言教学,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牛莉花 《甘肃教育》2014,(18):83-83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将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的活动。然而,在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农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