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疑,引导学生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好的情境下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下,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与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使教学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真正使学生达到心灵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教师诵读,引入情境;巧设疑问,设置情境;音乐欣赏,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假设想象,创造情境;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借助画图,显现情境;联系生活,获取情境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以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给他们一种惊奇,引起他们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一、联系学生生活,展现情境陶行知先生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虽  相似文献   

4.
王光灿 《考试周刊》2013,(55):51-52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从"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情境"、"设置有悬念、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数形结合的问题情境"、"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四个方面"点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自觉更高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6.
赵轶星 《考试周刊》2015,(27):33-34
<正>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设了与社会生活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迁移到生活情境之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旨在通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情感,诱发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情境的创设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教学过程、根据年龄特征、围绕生活体验,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数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通过各种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通过各种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通过数学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激活课堂呢?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也注重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教师更多的是从教材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忽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总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完  相似文献   

13.
时政情境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普遍形式,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对时政情境教学坚持"四步走"的策略:选择材料给学生"抛砖引玉"、设计问题对学生"欲擒故纵"、激烈讨论使学生"迷途知返"、总结陈词让知识建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4.
一、富有"联系"的教学设计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相联系的。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起点,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整体出发,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构建。例如"倒数的认识"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开学至今已一个多月了,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接触,老师和大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相互成了——朋友(师生齐说)。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了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这样有着相互关系的现象,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父女关系,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师生关系,你是我的老师,我是你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活情境来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的意义习得必须经过一个系统的心理习得链,即"求知欲—习得体验—习得感悟—心理内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技能的意义获取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而"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多维性使得心理习得链这个过程能顺利发生,从而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在激欲中建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  相似文献   

17.
吉俊 《教师》2013,(28):86-86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总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唤起自己的先前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所谓"数学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基本内容,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  相似文献   

18.
<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兴趣,而且使学生受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要循课标、思方法激活口语交际课堂,努力打造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究竟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 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交际兴趣,实现"我要说" 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是使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打开话匣子,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建立相应的联系,使词语与形象联系起来,使语言与思维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学生的生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摆脱课堂讲原理、课后背"条条"的教学形式的束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技术的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