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文化转换现象日趋明显.文章通过分析电影<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全球化争文化本土化,对文化转换现象进行论述,并指出全球语境下文化转换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程敏  郭花蕊 《海外英语》2013,(5X):143-145
文化意象是翻译中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文化意象的传递,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的碰撞、转换、交流和接受。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该文旨在通过原声电影《功夫熊猫2》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传递与再现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输出及接受。  相似文献   

3.
从默片时代开始,中国人形象就以“他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在“我”的注视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大多呈现为负面形象。在《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美国影片“我”眼中的“他者”,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读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这个他者更多地表达了“我”对社会及周围关系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4.
<功夫熊猫>通过影片将中东西文化寻找了更多的契合点.本文主要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生活方式和哲学韵味三大方面解析<功夫熊猫>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影片本身去思考背后的文化,激发创作人员将中国文化产业紧随世界各方面,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不论从文化还是语言层面,它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本文从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中国英语运用的视角,研究与分析了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认同度在国外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吕昊 《海外英语》2012,(5):197-198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大行其道好莱坞。其中一方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功夫熊猫》中的经典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应注重体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处理好源语和译语的关系,减少文化差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作为技术全球化的衍生品,文化全球化以文化传播为媒介,体现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发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挪用、吸收、融合有益成分。"文化转换"(transculturation)正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融合和趋同的现象。《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部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美国制造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文章试图从人物、情节和场景三方面分析影片中涉及文化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中外合拍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究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中故事背景、熊猫形象和电影价值观的杂糅现象,从中可以发现,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包括熊猫、功夫、吊脚楼、绸带舞等浅层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融合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功夫熊猫3》为代表的中美合拍影片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差异,从而使世界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以电影《功夫熊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分别从"武功"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道家思想"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佛家哲学"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异化翻译的文化翻译策略,分析采用异化翻译的途径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宏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故事围绕纽约一个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妮娜展开,由于被挑选分饰黑、白天鹅的两个角色,妮娜经历了身体到心理双重的变化,最终,妮娜虽然上演了一场"完美"的表演,心中萌生的黑天鹅也似乎征服了所有人,但却让她身心崩溃而终结。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扮演的是与身为"主体"的男性的对立角色,男性是"主体",是绝对,而女性则是"他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两性发展不平衡,看的快感则可分裂成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而女性在这种关系中,似乎难以逃脱"他者"的"被看"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5.
徐丽娜 《海外英语》2013,(5X):212-213
《孤独的人》是殖民主义小说家维·苏·奈保尔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桑托斯从印度孟买到达美国华盛顿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渐渐对自己本族的文化身份产生质疑,并且最终消失殆尽;而与此同时,他却没有找到新的文化身份来符合自己目前的处境,于是他成为了一个漂泊者,成为了一个心灵上无家可归的人,成为了一个文化边缘上的永恒的"他者"。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2011,(9):6-10
熊猫、武术、鞭炮、包子、筷子、面条……当所有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元素出现在一部影片中的时候,不用说你也知道,我们这期“动漫·科学”将要为大家介绍的影片,就是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好莱坞梦工厂动画巨制《功夫熊猫Ⅱ》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阐释分析,旨在总结英文电影的中文字幕意象翻译时应采取的策略,阐述在翻译过程中意象再现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成功的英汉字幕翻译为好菜坞电影《功夫熊猫》带来了可观的中国票房。文章以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为例,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根据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法顺应、语体顺应和文化顺应五个方面探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对其中二些译文提出了笔者的译文,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0.
《功夫熊猫》的成功秘笈在于美国人能够穿透文化隔膜,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对中华民族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进行肯定性认同。影片中大量出现中国元素一“熊猫、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爆竹、杂耍、太极、书法、青砖白瓦、店小二……”,并大量阐发中国的儒、道思想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充分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虔诚和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肯定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