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以及《沉重的肉身》、《走向十字架的真》等早就拜读过,觉得他那种以基督精神为评价尺度来衡量一切文化和艺术的做法,早就应该有学人加以清理。但是,在没读到高旭东的“与刘小枫对话”之前,却先看见了宋一苇的《错位的对话——评高旭东与刘小枫的对话》,再看高旭  相似文献   

2.
错位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儒家的“乐感文化”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优劣比较,高下分析,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新一轮的争鸣,代表作分别是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和高旭东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关于这一争鸣的反映,率先呈现于去年《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组织的王伟与高旭东的“对话”中,而本刊组织这次讨论,缘起于宋一苇寄给本刊的对高旭东的批评文章《错位的对话》。本来,我们拟请高旭东写篇回应文章,但未能如愿。他只写了《一点感想》,推荐了一篇文章,于是才有了下面的“三人谈”。尽管这次讨论并不系统,但也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有助于讨论的深化。现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晚近以来,刘小枫、甘阳给国内学界带来了一股施特劳斯旋风.无论认同与否,思想界经常开谈必涉施特劳斯.刘小枫也被视作施特劳斯学派在国内的代言人.他这部新作无疑又给人以这样的暗示和确证.《论卢梭的意图》是施特劳斯的一篇短文,意在主要(但不完全限于)通过对卢梭经典作品《论科学与艺术》一书逐字逐句的疏解,展示卢梭的"意图".刘小枫的新著则是对施特劳斯的这篇解读短文进行了厚达300多页的疏解.虽然论述的重心是卢梭,刘小枫选择的却并非卢梭文本,而是对施特劳斯的解读进行再解读,这种解读显然是一种对施特劳斯的高度礼赞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5.
社科类:高等教育出版社《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三联书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万物本原》,[法]塞尔;《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日]口雄三。经济日报出版社《宇宙·生命·统一物场:破译生命之谜》。海南出版社《辜鸿铭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系统》。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自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时代之子——吴晗》,[美]马紫梅。新华出版社《未来的战争》,[美]托夫勒。华文出版社“台海风云录系列”5种。世界知识出版社《世纪末的疯狂:西方邪教透视》、《苏联  相似文献   

6.
《拣尽寒枝》刘小枫著,华夏出版社,2007年除了书名和引子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构的题记引子陆儿要我检查她背四十首宋词——作为暑假作业,每背一首,都要签字打分,当然是要非打到一百分不可的。也真难为她,四年级的小学生,那么多她根本无法理解的婉约派、豪放派宋词,她都一字不差节奏准确  相似文献   

7.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8.
《色诺芬的品味——经典与解释》第13辑,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6.6古代经典在现代语境下复活,向来不是一件平常事:让谁复活,怎么复活都大有讲究。这么看,西方古史大家色诺芬独得解经大师施特劳斯的垂青,就值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我又一次拿起了《当代》2003年第6期。此书中的其他作品我都看了,就因为不喜欢农村题材的作品,我一直没兴趣去看占了很大篇幅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但那一个夜晚,因为无书可读,我硬着头皮开始读《中国农民调查》。没有想到,我读它几近读到了清晨。我的心海  相似文献   

10.
吉隆坡的──《中国报》蔡虹抵达吉隆坡的第三天,当司徒先生到市中心的瑞宛饭店来接我时,我对马来西亚第三大报纸《中国报》还一无所知。所幸尽职尽责的司徒先生一上车就递过厚厚一摞当日的《中国报》,我临时抱佛脚匆勿浏览一遍,对它的概貌才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当日...  相似文献   

11.
(一)我听《中国国防报》的编辑们讲,目前在全国后备力量战线,真正能写“大部头”的首推王国龙。仅今年,他就连着推出《巾帼光辉映国防》、《百年回归警示录》、《走向大国防》、《步入法制化轨道》等4篇长篇述评,分别在《中国民兵》和《中国国防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还出版了10部书,其中报告文学集《奇人奇事》、《长城在微笑》讲入香港市场;《新闻写作知识与作品选》,被初写新闻的同志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经再版,现仍脱销。今年,他一次性地出版了两本专著,一本是《知我长城》,一本是《群星璀灿》,还有一本…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料》2007,(4):82-85
刘杲著《出版笔记》自序 这是我1997年以来的文字。 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种,书名是统一规定的,不由我定。“中国出版论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共十一卷。我承蒙错爱,滥竽其间。  相似文献   

13.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痴心一片绘矿山黄渠我是一名宣传干事,除负责全矿的对外宣传报道、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工研究外,还兼任一些秘书的工作。近两年来,我一方面积极挤时间写稿件,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四川日报》和《党的建设》等20多家报、刊、台上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15.
自打2002年《中国编辑》创刊后,我对出版系统创办的诸种杂志的阅读兴趣便发生了某种变化。说得更直接一点儿,就是我更喜欢看《中国编辑》了,以至于每期出版之前,我都抱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希望早早读到,以为快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电视歌舞类选秀节目演绎得十分火爆,2013年更是再掀高潮。《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我为歌狂》《中国梦之声》《中国梦想秀》《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放歌中国》《我爱记歌词》《男声学院》和新一季《快乐男声》《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等等。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护士,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喜欢写写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闯入新闻写作天地,从此再也放不下手,笔耕不辍。不到半年,我在《解放军报》、《中国军工报》、《解放军生活》等报刊发表稿件近20篇。回想半年来的写稿经历,对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团站领导教育我必须时刻牢记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说说《中国消费者》的特色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消费者》杂志的编辑,我有幸经历了刊物从 1997年发行 2万份、 1998年 4万份到 1999年 10万份,再到 2000年发行 30万份的发展过程。我以为,刊物的迅速发展是与“特色”经营分不开的。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开掘品牌效应,用品牌优势确定自己独有的特色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刊物,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惟一的一份媒体。这一隶属关系决定了《中国消费者》自一诞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全国 8000多种刊物中,《中国消费者》无疑是一个“黄金品牌”。如果说,…  相似文献   

19.
陈翰伯同志对出版工作的重大贡献———《陈翰伯出版文集》补遗宋木文作者题记年初,在谈起《中国出版论丛》这套书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袁亮同志对我说,陈翰伯同志的出版文集太单薄了。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书一印出,我便找来阅读,果然如此。手捧《陈翰伯出版文...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第2期转载了我发在《中国出版》上的文章,并及时转来样刊和稿费。该刊编辑工作的细致认真在当时也是少见的,放在今天的有些报刊编辑界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了。这是我与《新闻出版交流》最初的结缘,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此后我与《新闻出版交流》的缘分就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了。1995年我将《中国出版》终审枪毙的稿子《辞书编辑出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改题为《辞书编纂问题纵横谈》投寄《新闻出版交流》,发在1995年第5期。一年内发了两篇文章,就更来了兴趣,接连不断地将新撰稿件投寄过去,前后一共不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