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宜 《报刊之友》2012,(9):27-29
随着WEB2.0概念的提出和新技术的推行,世界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就吴英案为例,对整个事件中公众意见表达对舆论监督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艾萍  吴余 《东南传播》2011,(10):49-51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主体的大众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自发性、匿名性、盲从性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试图从网络自律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促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更加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家钏 《今传媒》2011,(9):26-27
食品安全时代,一种与"媒介舆论场"相对应的"民间舆论场"正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在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与网络舆论场的无序,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舆论方向的偏离。作为舆论监督者的大众媒介,理应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担负起引导网络舆论的领衔角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从2007年网络公共事件看网络舆论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的网络舆论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公共性事件成为网民关注的主角,在这些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的意见领袖和理性的意见表达.在网民的意见交流中,理性的声音成为主导力量,网民们表达意见的方式也更加理性化.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又为网络舆论的公正性和理性提供了保障.总体看来,2007年的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显示了民意的胜利,从这场胜利中,人们看到网络舆论正朝着一个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舆论社群心理趋向理性,网络公共事件相关舆论议题演化有着由浅入深、逐渐聚焦的特点。多样的信源、公开的讨论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的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魏则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社交媒体时代舆论议题的演化路径,并试图探讨网络舆论演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翁方珠 《今传媒》2011,(5):92-94
近年来网络群体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中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非理性特征,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混乱。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然后寻找这种产生非理性表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孙策 《新闻世界》2011,(7):190-19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天涯论坛中网民对四个热点事件的回帖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归纳出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的四种表现,并且从回帖的内容、表达方式和主题三个方面总结出非理性表达具有三大特点:情绪化表达方式、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的道德审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大部分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情绪性和宣泄性言论愈来愈多。民粹主义在网络舆论中出现抬头的现象。民粹主义发端于19世纪后期,却因互联网得以发展,因为互联网不仅给予每个公民表达的平台,也因其匿名性使网络言论被认为有"绝对自由"的可能。何为民粹主义?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网络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而影响社会民众、改变规制的事件频频发生,从"浦江猪"、"陕西周老虎"到"房姐"、"表叔"等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网络舆论走向影响甚至决定着现实问题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离散性、渗透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因此,发源于网络上的舆情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意见主体上,自由而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的焦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盘点2007年以来的网络大事,分析了激发网络舆论议题"焦点"的特征,发现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事件,网络舆论事件存在明确的"焦点",并且通过分析舆论焦点产生的原因,认为网络舆论"焦点"产生于网络舆论事件自身所蕴含的要素。而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对焦点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扬 《今传媒》2013,(1):32-34
在网络平台中,网民对信息的关注和意见表达形成了多元的议题和多种声音,不同的信息流和意见流由此产生。而由于网络环境不同于传统环境的特点,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选取"乌坎事件"在"强国论坛"中的讨论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分析该事件在主流网络媒体中的呈现特征,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机制。并以此为例,讨论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使之朝着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张旭 《新闻世界》2012,(1):104-105
网络为民意表达、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垠的空间,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周老虎”、“天价烟”、“南京飙车”案,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无不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当我们在为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网民的热情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微信公众号《杜课》中刊载的对话内容,以美联航暴力逐客事件和《人民的名义》热播为案例,剖析网络民族主义表达以及网络文化消费.新闻人在面对网络上类似的民族主义舆情事件时,不但要以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加以自律,同时要对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和过激行为加以引导和规劝;对于《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现象,应该看到其表达主题在主流价值观层面上的舆论引导作用,还要看到网民在讨论互动中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内涵,同时,更要警惕其背后娱乐狂欢式的自我麻醉和精神空虚.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在我国的社会监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依靠科技发展提供的快捷平台,成为社会监督的新形势。尤其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果愈发凸显,它既可能为事件当事人解除公关危机,也可能将事件的隐患扩大化,演化为公众事件。本文集中探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可行性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