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国前电影与戏剧在创作人员上存在同构现象.许多创作者剧影双栖,电影和话剧创作交融在一起.本文对建国前几个不同阶段戏剧和电影创作人员互相流动的深层次原因作了分析,兼论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对哲学探究、艺术创作和社会人类学分析,结合作者的实践,从后现象学论点和技术和社会技术的人类学历史这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人类和技术的关系。【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产生了依赖性和替代性,为人类进化的动态和持续叙事做出了贡献。人类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揭示了一种复杂而相互依存的共同进化,这种进化塑造了人类的经验和技术进步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生存仍然是传统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神性、俗性是传统戏剧的两面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贯穿于传统戏剧的整个发展历史,从起源的因俗入神、神俗交通,到形态的出神入俗、俗神兼备,最后到功能的因神而俗、亦神亦俗,传统戏剧始终徘徊于神、俗之间。作为实现人神沟通、人神合一的神性装扮与作为娱乐、政治、经济手段的俗性表演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二者的联系之中,我们既能了解传统戏剧形态、功能演变的内在规律,又能认识传统戏剧生存与传承的内在机制。这是思考传统戏剧当代命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和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发展,电影栏目也由原先差别分明的赏析类和资讯类栏目逐渐糅合,变为多个种类的混合体。互动化、娱乐化、平民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草根内容生产模式、网络互动等新时代因素也为电影栏目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李志敏 《视听界》2006,(6):81-84
言及电影档期,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是由冯小刚一系列“京味电影”开发成型的“贺岁档”。1997—2005,十个年头了,冯导一鼓作气,愈战愈勇,观众也一直以千万甚至亿计的年度票房予其全力支持!可惜的是,在2005之前国内除此一枝独秀外,再无其他堪与比肩,甚至从旁点缀的都没有(“情人节档”自2003年《周渔的火车》始,然而这一档期为舶来品,并非中国原创之特色档)。一客观地说,中国电影在发行模式与市场机制方面还相当不成熟。在这一领域,日本与美国都做得相当不错,此处我们权作扫描与俯瞰。日本国产电影有暑、春假两大档期。此外,日本还有一个相当…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2008,(4):53-58
中国戏剧扮演的起源与仪式行为的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元宵期间的紫姑信仰为个案,分析其从仪式扮演到戏剧扮演的演变过程。元宵迎紫姑最初为一种占卜祈福仪式,随着节日期间人们对娱乐化的追求,逐渐从仪式过渡到戏剧扮演。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媒体融合体现在突破了向网络平台售卖节目的层面,而是创新了观演互动的场景。《我想和你唱》这类节目把观众从线上"投票者"和"幸运获奖者"提升到"表演者"的角色,为观众与明星共同建构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仪式链,使电视节目与网络实现了从"渠道融合"到"渠道+内容双融合"。  相似文献   

9.
黄敏 《兰台世界》2008,(8):68-69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不仅是影片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空间的塑造还承载着揭示影片主旨、展现作者影像风格的任务。汤姆·提克威的电影《香水》讲述了嗅觉天才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为了追寻爱与被爱杀害了十三位少女制香的故事。影片内蕴丰富,值得探究的元素颇多。在空间转向的背景下观照视觉文化为我们理解影片的情感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影片以“子宫”“坟墓”“家宅”等为空间原型,设定和塑造了鱼贩市场、育婴所、皮革店、香水店、山洞、香料工厂等格雷诺耶的生存空间。克里斯蒂娃对“穹若”的阐释以及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为探究影片主旨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基于经济变革、社会进化、媒介变迁等因素分阶段进行并逐渐加速加剧的.在不同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碰撞、交流、影响和传播方式会有所侧重.在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流中,主要会有对立与冲突、对话或对流、趋同或融合等几种主要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大片探索的分析考察,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全球化态势和国际化环境,整合多种意识形态,传播并建构社会核心性价值体系.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对流、顺应、同化、融合中探索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姜玮 《今传媒》2011,19(1):83-84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直存在不同争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哲学方面的文章,说“心与物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而又直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以及对基本内容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有关哲学上的重大原则问题,对此决不能沉默与回避,必须搞清楚。因此,本文就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钟怡 《新闻记者》2022,(5):58-69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存在“从乡村到市区”的人口流动,“从郊区到市区”的人口流动也十分普遍。郊区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地方情感“两栖”特征,他们同时与城和郊存在丰富的情感勾连。本研究以“地方可见性”为切入点,以从崇明到上海市区的新生代流动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微信是如何构建这一群体与家乡的互动,进而实现城郊互动的。研究发现,微信通过“看见”、“打卡”、“展现”三种方式构建地方可见性,使个体实现了地方情感的自我感知、地方感的自我建构和地方身份的自我展演,而微信构建的地方可见性话语则呈现出官方定位、地方传统文化、个人体验和都市经验等来自公与私的多重要素的交织混杂。个案还展现出微信作用下的一种崭新的城郊互动机制:流动群体的地方情感两栖特质通过微信获得延伸和拓展,进而通过群体微观的媒介实践作用于城郊互动,建构城郊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慧 《新闻世界》2012,(6):59-60
新技术层出不穷,或催生出新媒介,或推动已有媒介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都会深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电视媒介走到了数字互动电视这一站,那么数字互动电视,到底改变了我们的什么?是对以往推出式播放方式的改变,还是内容的更加变换多彩……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介究竟能否继续整装前行,这就是本文将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好"两会"报道是各大媒体的重头戏。综观今年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个特征就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与媒体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热情,更能促使媒体有效反思自身报道方式,以期充分发挥新闻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对"亚洲新电影"的释义入手,以亚洲新电影导演及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亚洲新电影导演的文化语境,论述亚洲新电影导演的共性风格、文化表征和艺术追求,并探讨"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