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先生。许地山,祖籍台湾省,父亲是爱国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时,他们全家搬到大陆。他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以后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文学研究会,发表和出版了《空山灵雨》、《缀网捞珠》等散文和小说集。《落花生》选自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喜爱落花生,赞颂落花生,他的笔名就叫做落花生。落花生也可以说是许地山人格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花团锦簇是一种美,清淡素雅也是一种美,后者虽然没有前者那样强烈,可是往往因为自然天成、意味幽深而更能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许地山…  相似文献   

2.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落花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落花生即花生,也叫长生果。我国栽培极广,以黄河下游各地为最多。因为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相似文献   

3.
近日,听了江老师执教的《落花生》公开课。《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经典之作,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赵挚 《湖南教育》2009,(4):28-29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沈大安 《教师》2010,(21):1-1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我国现代名小说家、散家。《面具》是他的一首散诗,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8.
沈剑洪 《教育导刊》2004,(23):59-59
课《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课内容我已经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想不到一次上课时险些阴沟里翻了船。  相似文献   

9.
李克 《四川教育》2004,(4):21-21,22-2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落花生》,这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已经是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10.
名文《落花生》文短意长,其中许氏家教韵味悠长。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误。近日重读许地山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家庭教育叙事散文"——《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好父亲一路陪伴孩子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笔者在参加暑期培训时,一位教授和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北师大版第七册第4组)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不该再编入教材。说是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如果"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按现在的社会要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许地山,接下来按照课前的设计:标记生字词、范读课文、自由读、分角色读,一切都在我的计划之中,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许地山(1893-1941)的《落花生》是“五四”后的散文名篇,发表于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空山灵雨》一书中,  相似文献   

14.
刘莉 《湖北教育》2003,(3):19-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在教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教师让学生说:“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各不相向,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光有用不行,还要学会包装、宣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近期的《文学报》上发表了梁建华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材料与主旨不统一,即借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一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笔者看来,许地山先生和他的文章《落花生》也有一失:文章存在逻辑混乱和借物喻理不当的问题。花生最可贵的一样东西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将文章的核心内容摘抄于此: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误。近日重读许地山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家庭教育叙事”——《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8.
读过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很有感触。许地山本人就很喜欢落花生,他曾以“落花生”为笔名,发表过许多文章。《落花生》也是我喜欢的文章之一。的确,落花生是值得赞美的。它外表平凡,易种易收,不用经常浇水、施肥,照样生长,不像娇花贵木,不浇水就蔫,不施肥就枯。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张扬,不炫耀,不追求名声,默默无闻,内心美好。它不但果实喷香,壳可以造纸,就连看似毫无用处的茎叶,也能做牛羊的饲料。由此,我联想到现实中有一批大学生,他们放弃了本可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优越条件,自愿到缺少教师、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沟去…  相似文献   

19.
《落花生》一文是盲校六年制小学教材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对于许地山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并不陌生,文中教育人们要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不讲外表、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人。这种“共识”。几十年来都一直不变,很多人都为那样的精神所鼓舞、所感动。可是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提问着实令我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20.
韦人庆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3):25-26,75
托以小物,言以大志,并以文章题目为作者笔名,是现代作家许地山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在《落花生》一文中,以常见的花生喻人品,表达默默奉献的心志,体现了寓意新巧,构思独特的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