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大是我的母校,蔡先生是我很钦敬的一位先师。老北大人,不论师生员工,都称蔡元培先生为“蔡先生”。  相似文献   

2.
凡认识蔡元培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特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人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相似文献   

3.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并探索的“中学语文点拨教学实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挑战下,这个“实验”如何发展?蔡先生以及他的弟子们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这方面的文章许多已见诸报刊。这里特刊的是蔡先生本人的一篇力作,全文从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回顾与总结了“点拨教学”的历史发展,并比较详尽地构画了“实验”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全文14,880字,限于篇幅,本期仅摘其“‘点拨—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验”“语文训练发展的三部曲”两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的读刘忠赤来信说:“我非常想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情况。比如,该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呀,都学习些什么课程,那些正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是怎么看这个专业的,国内主要有哪些高校开设有该专业等.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信息,希望借助贵刊给我介绍一下……”为了帮助众多读了解此专业,特刊出此。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在“5·12”地震一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打开网页,各大媒体推出的纪念特刊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特刊的首页,就是媒体的面孔。视角独特的栏目设置,隽永深沉的编者按语,新颖别致的标题,匠心独运的画面,尽显各大媒体的表情与智慧。我想,何不利用此资源上一节别具一格的作文课呢?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小学生刚进入学校,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抓语言积累入手,让学生在看、说、读、演、背中丰富他们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又运用剪、贴、画、续编、创编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同时将好的作品投向特刊,看到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激发创造力,写出一篇又一篇有趣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奇怪的邻居     
邻居家蔡先生,地地道道的客家人,约莫40岁光景。健康肤色,蓬松漫散的头发,浓密的眉毛,颇小的眼睛,以及微塌的鼻子……我虽然对他们一家子并不熟悉,但对于蔡先生的言行举止,真要用个词来形容,那我绝对会脱口而出——奇怪!  相似文献   

10.
批评三名师,不知怎么就扯到“传统”上来了。莫非这三位名师代表“传统”?我看不出。你要说他们代表“传统”,那是需要论证的。蔡朝阳先生的文章和魏书生先生的文章我都看过,在汉语的把握上,我看不出魏先生比蔡先生更“传统”。至于古文功底,蔡先生显然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在蔡先生的文章中,汉语  相似文献   

11.
唐俊 《学语文》2013,(1):10-11
30年前,著名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首次提出语文教学"重在点拨"的主张,蔡先生的《重在点拨》一文也成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发轫之作。20年来,在学习和运用蔡澄清语文点拨教学法时,我深感其语文点拨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善于继承和借鉴、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点拨教学理论成果的取得与蔡先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先生有着"新文化运动之父,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美誉。在近代中国人物中,生前死后一直被广大精英阶层心悦而诚服者,恐怕只有蔡先生一人。蔡先生能够享此殊荣,更多的得益于他"器局大,识见远"的领袖风范和"随遇皆然,始终一贯"的伟大人格。《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一书在展现蔡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之时,也时刻在告诉我们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周年的纪念日。承校长蔡先生的好意,因为我不日就要往欧洲去了,招我来演说,使我能与诸位同学,有个谈话的机会,我很感谢。  相似文献   

15.
联大八年     
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复员。三校北迁。同年十一月一日,联大校友在北平举行九周年校庆纪念,并出特刊。本文曾在特刊刊登。当时写此文,记忆犹新,保存了一些史料,可供研究西南联大校史参考。此次重新发表,只改了若干错字,其余照旧,以保留原来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6.
我平日读书,很留意旧学者身上的小事。这些小事与学术无关,但那些学者却因了这些小事更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小事,多属掌故趣闻一类,对这些东西,是想由小见大,从点滴处见宽阔。小事多了,也能说明大问题。旧学者身上,都有一点让人感动的东西,而我们现在要从新学者身上真正找一点让人感动的东西倒很难。还是先说几件事,再发感慨吧。罗家伦在一篇怀念蔡元培的文章中说了这样一件事。抗战前两年,蔡元培到南京,那时候汪精卫还是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他请蔡先生吃饭。蔡先生苦劝他改亲日的行为,立定严正态度,以推进抗战的国策。在座的都看见蔡先生…  相似文献   

17.
由高平叔先生撰著的《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已于近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蔡元培先生自己的著述和研究蔡先生的专著,在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已经出版的,不在少数,一个公认的看法是高平叔教授在蔡先生生平研究方面处于无  相似文献   

18.
应选哪条     
公园的王爷爷刚给一条长凳子刷完油漆,便让小明在一块短木板上写上游人暂不要坐的字样。接着又拿出一张纸,说:“我已写了八条,其中只有一条是对的。请你选出来照着写”。小明想了一下,便高兴地写了起来。同学们想想:小明选定的是哪一条?人坐此凳不许人不许坐此凳不许此凳坐人不许人坐此凳此凳人不许坐此凳不许人坐此凳不许坐人  相似文献   

19.
1996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芜湖市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系统而认真地学习领会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教学理论。在蔡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尝试着运用点拨法于教学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由于点拨教学的成功,1996年我被评为芜湖市“教坛新秀”,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1997年我又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同年7月在蔡先生的推荐和指导下,作为安徽的代表参加秦皇岛第二届全国青语会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由于点拨教学的影响,1998年我应邀赴山西、广西等地进行教学交流活动;1999年4月我又受邀赴京…  相似文献   

20.
唐俊 《学语文》2004,(1):4-5
蔡澄清先生语文点拨教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与蔡先生始终保持创新意识密不可分。同样,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点拨教学能力也需要保持和强化创新意识。为什么有的语文教师学习了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之后非常服膺,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存在“点”不下手,“拨”动不开的困惑呢?根本的一点,是缺乏“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时所需要的“相机”与“适时”的洞察力。正如蔡先生所说,洞察力是点拨教学能力的核心,因此提高点拨教学能力的关键就是提高点拨洞察力,而点拨洞察力提高的关键,根据我的体会,就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蔡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