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国内最火暴的电视娱乐节目,非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莫属。在第二季的广告招标中,该节目每条15秒广告的价格,从36万元涨到102万元,而独家冠名费则涨到2亿元,令其他卫视眼红不已。《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原本属于荷兰节目《TheVoice》,该节目2010年在荷兰首播,即吸引了该国18%的人口观看。现在,超过45个国家购买了《TheVoice》的版权,在本土复制其节目模式。原模式开发商不仅提供了几百页的节目制作宝典,连导师们拿麦克风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人人都可以当拍客的时代,许多影视片、特别是电视作品,只是浮光一现,风过无痕。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这是一部成功运用故事细节提升电视纪实片影响力的典范。通过故事细节,反映了中国人当下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多元,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像创作注重典型化环境和典型化人物的选择与表现,创造性地运用光影、色彩和构图等造型语言,影像风格呈现恢弘、绚丽、细腻、写意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画面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和社会人文的碰撞让一部命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大地,本文旨在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文章从6个角度梳理了该片带给受众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柳林岚 《声屏世界》2012,(12):30-32
2012年国庆前夜,随着"淡定哥"梁博凭借一曲摇滚风格的《我爱你中国》在终极大战中以大比分优势荣获年度"中国好声音"的桂冠,陪伴中国观众走过一个夏天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热烈而成功地落幕。这一横空出世的节目从开播就引发了电视和网络互动的热潮:节目首期播出一炮而红,屡屡刷新收视纪录。节目还获得了商家的青睐,一条15秒的插播广告售价高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和节目形态,具有真实形象地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特质,是一种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国的经验证明,纪录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设的有效载体.因此,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大众口味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兼顾国受众.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语言、视角、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兼顾国内外受的几个因素,对于纪录片实现更有广度的传播做出了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圈内流传了一个笑话:“陈晓卿白了”。陈晓卿是该片的总编导,在圈内以“色黑”著名.昵称小黑。不解者疑问,陈晓卿怎么白了?回答说,吓的。  相似文献   

10.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11.
史兴庆 《新闻前哨》2014,(11):46-47
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广大电视受众尤其是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好评,其在普通民众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片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民间话语形态所营造出的平易近人的收视氛围。拟从来自原生态生活的素材选择,乡野与家庭日常图景的镜头描摹以及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取得空前的社会反响和收视热潮.各地电视台的纷纷效仿,一时间电视上演热闹的“舌尖”现象.《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的品格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充满哲学思维;受众本位,注重受众情感体验;技艺上乘,影片镜头变化多样.地方台的舌尖类节目仅限于发现身边的美食并把它推荐给观众,缺少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失去文化层面的追求,容易形成过度的热衷美食的风气,有失传媒业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选材好,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18届上海电视节上,央视拍摄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大鲁艺》、《春晚》等纪录片,在海外签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单子,销售额比去年增加50%,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已飙升到1分钟1万元的顶级价格。  相似文献   

18.
汤文靖 《中国记者》2012,(7):124-125
一部火得发烫的纪录片,一部被广大"吃货"追捧的美食圣经,甚至网络上"舌尖体"泛滥。在摄影记者涉足视频领域的大背景下,也许探究一部优秀视频作品的诞生过程将对我们有些许帮助。对话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汤文靖:据我所知,您和您的团队对美食并不感兴趣。拿到选题后,你们如何熟悉题材并最后做到"影像美食家"?任长箴:先从书本、杂志开始熟悉美食。接任务后,我从网上买了一万多块钱关于美食的书,一个四层的书架都装满了,调研员的书架、分集导演的书架也都堆满了。我还买了1995年至今的《国家地理》杂志,杂志给我们提供"吃的东西"的视觉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伟  闫春红 《现代视听》2012,(10):56-59
近年来,中国电视的泛娱乐化状态愈演愈烈,纪录片却从中突围而起,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本文试从分析泛娱乐化生态中的公众心理入手,探讨纪录片的艰难生存环境,剖析在泛娱乐化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审美心理的转变,继而对纪录片在后娱乐化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