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2.
“乜”字谜     
有个古字谜十分奇妙,为三人对话。“子路曰:‘是也!’颜回曰:‘非也!’孔子曰:‘若是也,直在其中也!”’孔子和他两位弟子的对话,很符合各自的身份,且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子路率尔马虎,粗心大意,容  相似文献   

3.
撤销与撤换     
正今天是周末,天气晴朗,真是个游玩的好日子。冬冬与当当来到了一座假山旁,它们时而拍照,时而爬山。突然,当当发现了一个古怪的句子,就惊讶地叫起来:"冬冬,快来看……"冬冬走过来一看,原来是个句子:木料糟了的都得撤销。当当笑着说:"我认为这个句子有毛病。"冬冬摇了摇头,说:"我不以为然。如果你能以充分的理由讲给我听,我一定信服的。"当当想了一会儿说:"‘撤销’与‘撤换’虽都有一个共同的‘撤’字,都表示除去的意思,但‘撤销’侧重于取消,就是没有了;而‘撤换’虽暂时除去,但马上还会换来一个新的。你说这里是用哪个词语更合适呢?"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5.
正一天,子路问老师孔子:"他人的建议听到了就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实行呢?"不久,冉有又问孔子:"他人的建议听到了就实行吗?"孔子说:"自然是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子路和冉有请教孔子的时候,公西华都在场,针对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他请教老师,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实行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实行吗’,您说‘听到了就实  相似文献   

6.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这一篇中子服景伯说的两句话断句有歧异。何晏《集解》在"固有惑志"后出注,曰:"孔曰:‘季孙信谗,恚子路。’"可见《集解》是在"固有惑志"后断句。而朱熹《四书集注》在"肆诸市朝"后才出注,并言"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后人依据"其有疑于寮之言",则  相似文献   

7.
子路简论     
孔门诸弟子中,子路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论语》有41章提及,由此可见他当日的的活跃。他尚勇的精神,坦荡的胸襟,以及勇于诘疑而又虚心服善的品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看法,认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所谓“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而实际上,孔子对子路也相当器重,感情极为深厚。颜回早夭,孔子有“天丧予”之叹;子路死于卫国之乱,孔子为之覆醢,在在表现出孔子对他们相知之深,期待之厚。大体上,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本文拟就子路的生平与思想钩勒出一个轮廓,并与颜回作一横向的比较,希望能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有所帮助。因为笔者认为,研究子路,是研究孔子的一道桥梁,一队偏师。  相似文献   

8.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师A在一次试卷评讲中,围绕试题向学生有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道。"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叫人们要倍加珍惜时间’这样的中心主题?"教师A顺势问道。"是《匆匆》"另一位同学自信十足地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  相似文献   

10.
<正> 新版《辞海》在引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阐释“射覆”时,其引文是:“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该段引文在“者”与“法”之间,漏写了“殊不类此”四字,因而造成这样的句子:“法以上一字为雕"。这是令人难于索释的。  相似文献   

11.
天才儿童     
《家教世界》2015,(3):6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不仅是个能教书的‘匠’,而且是个懂研究的‘者’,更是一个能培养人才的‘师’,名师有很多,但‘教、研、导’三维名师可不多,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朱福荣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3.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一、指导低年级学生通过理解字词读懂句子阅读从读句开始。读懂课文中的句子的前提是认识完整的句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以句号为标志。教师要训练低级学生用单坚线画出句子。读懂句子的关键是学会抓句子的主要成分,尤其是较长的句子,可采取缩句的办法来理解。学生不懂句子成分,教师要化难为易,逐步引导。如这样提问:“哪位小朋友能最简短地告诉老师,这句话讲了‘谁,怎么样?’(或‘什么,怎么样?’)”学生回答对了,就抓住了主要成分。可反…  相似文献   

14.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15.
"‘云头一具尸’是‘层’,‘士兵头上插羽毛’是‘翠’,‘错错错大错’是‘爽’,‘今日头上写二王’是‘琴’,‘一口咬棵树’是‘困’,‘大牛腰戴帽’是‘牵’,‘山边在起火’是‘灿’。"这是一位语文教师领着孩子编字谜识字。她还编了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教"法、丢"时,编成:"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  相似文献   

16.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苏教版第九册)。教师问:"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为什么对齐宣王用‘死了’这个词?""这有什么好问的?人死了不用‘死了’这个词,难道还用‘活了’?"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苗在教师答非所问的调侃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教育》2009,(9)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19.
哈哈广场     
"礼"在哪里上语文课时,老师提问:"张小明,请你用文明礼貌的‘礼’字造一个句子。"张小明思索了一会儿说:"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老师说:"没‘礼’字呀?"  相似文献   

20.
张鹰 《高中生》2014,(10):48
正春秋时期,子路曾随孔子在陈国呆了三年。有一次,子路去集市上买菜。发现一位摊主正在给一人称白菜。称好后,买主付了钱。摊主将钱数了两遍,对买主说:"我说得很清楚,每斤八铢。你买了四斤,应该付三十二铢,可你却只付了三十一铢。"买主斩钉截铁地说:"明明是‘四八三十一’,你却说四八三十二,这不是坑人吗?"摊主义愤填膺地反驳道:"四八三十二,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你却说我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