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峥嵘 《贵州教育》2009,(18):27-27
一、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找答案,不断地对成人加以穷究、发问。面对这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不是敷衍了事就是粗暴地加以制止。我们班有个幼儿遇事喜欢问为什么,到最后家长都不知该怎么回答他的问题,只好向老师求助。我指导家长,平时可陪同孩子一起去书店查阅资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现在,这孩子一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会自己上书店查找答案,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时期的幼儿正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他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的感性经验,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相关知识。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阅读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引导幼儿观察沿路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创造者,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更需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第一,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第二,鼓励孩子大胆思考。一般说来,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是经…  相似文献   

3.
<正>丰富多彩的世界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是他从未认识和体验过的,因而他们很好奇,表现出喜悦、注意和接近,甚至刨根问底地提出一连串问题。特别是学龄前幼儿,总是问个不停。大班孩子已累积一定的生活经验,喜欢对新鲜的或大家都感兴趣的物体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教师要支持孩子的发问并引导他提出更多问题,以满足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丰富孩子各种经验。于是我对经常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进行长期观察和思考,以下是我在主题活动《春天的秘密》中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4.
6月,大班孩子家长一定在考虑为孩子选择学校上学的问题了。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尚小,要不要再晚一些时候上学,更多的家长则为孩子能否顺利实现幼小过渡而发愁。本期,我们特约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在职博士钱志亮老师给家长朋友谈一谈关于孩子要不要提前入学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请来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李静老师和家长朋友谈一谈入学准备的话题。希望本期的“特约谈话”能成为大班幼儿家长的“及时雨”。  相似文献   

5.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我对刚升入中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见到本班老师能主动地打招呼,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家长也反映孩子信任老师,经常讲“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幼儿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喜欢老师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幼儿都认为老师喜欢我,不打我、不骂我,所以我也喜欢老师。我觉得,幼儿对老师的喜欢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是不够的,老师除了在生活上要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与孩子达到情感的交融之外,还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有本领的,是很能干的,这样才能增强孩  相似文献   

8.
3~6岁的幼儿好奇、好动,时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做父母的免不了要加以批评。但如果批评不当,则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因而,在批评孩子时,家长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宽严适度。当孩子玩危险性的游戏时,要严厉批评,以使其牢记。批评之余,不要忘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般的调皮,则不宜过多批评。 2.及时批评。幼儿的记忆以暂时性记忆为主,因而批评要当场进行,否则,早上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幼儿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一般来说,幼儿喜爱活动的事物,喜欢色彩明亮丰富的物体,喜欢有声的物体,而且喜欢相对来讲比较新异的事物。兴趣是观察的动力,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孩子们好奇,经常问一些问题,对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寻找答案。因此,我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这一特点,尽  相似文献   

10.
顺着说     
有些新入园的幼儿,每当送他们的亲人离园时,往往会大哭大叫:“我不要老师,我要妈妈。”这时要稳定幼儿的情绪,老师说话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千万别和孩子对着说。如幼儿说“要妈妈”,老师可不能说:“不要妈妈,妈妈上班去了,老师喜欢你。”幼儿听到这样的话,反而会哭叫得更厉害,更不愿意接近老师。其原因就在于此话满足不了孩子此时此刻的心理需要,孩子“要妈妈”,你却要孩子“不要妈妈”,孩子怎么听得进“老师喜吹你”呢!此时老师应用一种关心和同情的口气顺着孩子说。如孩子要妈妈,  相似文献   

11.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男(女)孩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呢?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男(女)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尴尬和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处理。回避?斥责?打骂?恐吓?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又应如何面对与处理呢?一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就像是对诸如“天为什么要下雨”“鱼为什么会游泳”之类的问题一样,仅仅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已,并不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明白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家长对玩具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6月,笔者对北京市六个城区的400多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活动及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两项内容。调查发现,43.8%的家长不认为“玩玩具”是一项对孩子有益的活动:64.4%的孩子喜欢“玩玩具”。看来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好奇、好动、好探索是幼儿的最大特点,而玩具的形、色、声、光、动感等方面的特点正适合他们的需求。因此,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去摆弄、去探索。在反复操作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认识物体的形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很想和老师谈话,可又担心占用老师的时间,总是欲言又止。每当观察出家长这种情形,我们就赶快问家长,这时家长才开口说。   家长接送孩子时的家园沟通,是家长和老师联系、搞好家园共育的有效环节。家长送孩子入园后,不要急着和孩子说“再见”就走;接孩子时,也不要领了孩子就回家。我们鼓励家长接送孩子时做到以下四点:   一、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向带班老师简单地汇报孩子在家里的行为表现、饮食睡眠情况和孩子近来的想法,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配合老师搞好晨检,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孩子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老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2岁~3岁的孩子一般都喜欢涂涂画画,可奇怪的是,常听到幼儿园老师特别是小班老师诉说班上孩子不爱画画,有的孩子甚至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不同园所小班幼儿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回答孩子不爱画画的占调查总人数...  相似文献   

16.
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对提高幼儿身体器官和各系统的机能,促进幼儿身心的正常发育有显著作用,家长和老师应予充分重视。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适当的活动内容。不同年龄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接受能力有差异,对体育活动也会有不同的兴趣。三至四岁孩子对那些动作简单、形象性强、易模仿的体育活动感兴趣,如模仿小白兔蹦蹦跳跳、小留鸟展翅飞翔、驾驶员开车奔跑等。五岁至七岁的孩子喜欢一些活动量较大、带有追捉性和竞赛性的集体游戏,如“传电”、“捉星星”、“看谁跑得快”等。家长和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引导和支持孩子玩好。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参加  相似文献   

17.
幼儿美术教育一直以来备受老师、家长关注,美术是美的化身,我们希望孩子通过美术感知世界,体会生活的美,提升绘画能力与水平。然而事与愿违,实际的幼儿美术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包括幼儿学习兴趣、感知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加强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班开设了一个全新的游戏活动区角:双语动画角,这可吸引了孩子好奇的目光。也许是因为地处乡村,这里的孩子大多不象大城市里孩子那样,早早地就接触第二种语言,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也是力不从心。但孩子和家长又寸双语教学的渴望和兴趣,却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感受着。于是,我和配班老师商量,顺应孩子的兴趣,在班级中试着新增双语游戏角。  相似文献   

19.
全黎娜 《成才之路》2014,(32):62-63
正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他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新入园幼儿在与家人分离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及家长的情绪。因此,在幼儿入园之前,孩子、家长和老师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适应期。  相似文献   

20.
答:曾有—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画什么都不像;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拿着她的口红在墙上画了许多看不懂的画,问我可否学画。对待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回答:毕加索有一次在看过儿童画展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用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我们并不一定要像歌唱家那样唱歌,但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歌;我们不一定要像画家那样画出传世之作,但我们心里一定有许多美好的图画。有时候我们也要对家长说:给孩子一方天,让他们去自由表现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