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2.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3.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和法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和法家的"性本恶"的思想之间既有争论,又有交融,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与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兼爱”思想的基础上,张栽在《西铭》中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思想。“民胞物与”思想的主要内涵表现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做到“民吾同胞”,“爱必兼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物吾与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张栽的“民胞物与”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孕育着慈善思想的精蕴,譬如儒家言"仁爱",道家言"积德",墨家言"兼爱".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在饱尝工业文明带来的寂寞之苦后,企望重新出现人际间的亲和。本文认为西方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东方智慧中的“仁爱”、“兼爱”思想在呼唤现代社会人伦亲和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仁爱”思想在调和人际关系方面更具优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于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儒家的"民本"与"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理念,道教、佛教的劝善与因果业报之说,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慈善的思想基础,为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比较视角下的孔墨爱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思想表现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殊身份和性质,文章依据对《论语》、《墨子》等历史原典的剖析和解释来深入探讨仁爱与兼爱之间的异同性。并试图在传统的学术区分框架之下.为解读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孔墨爱人思想提供一个在现代环境内认知的新引导,初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具体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注意爱护、尊重教育对象,科学运用语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仁爱,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所说的仁爱,是有差别、分等级的爱。墨家所说的仁爱,是兼爱,是不分等级差别。更广泛的爱,其根本宗旨都是强调以爱己之心爱人、利人、助人,提倡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墨学在先秦盛板一时,与儒学同尊为显学,其思想精义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创于唐代的禅宗丛林制度就有诸多墨家思想的融会与发扬:1.墨家的“兼爱无别”与丛林的“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2.墨家的“交相利”与丛林的“自利利他”的互利思想;3.墨家的“唯贤是举”与丛林的“高僧风范”的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17.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批评与反省,而重点则集中于"差等"与"兼爱"方面。墨子的兼爱并非不讲差等;同时,墨子兼爱所表现的"平等"也并非是一确定的理论主张。荀子以差等反对墨子兼爱之僈差等的真正用意在于墨子兼爱理论之"节用""非乐"等主张所蕴含的君臣上下在禄用享受上同劳作、共苦极的观念将导致社会治理不能落实,政治领导成为不可能,此正荀子批评墨子"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之密义与了义。  相似文献   

19.
蒋琪 《文教资料》2014,(29):73-75
华夏民族是个很注重人生礼仪的民族,生日文化便是其中一呈现。过生日、祝寿表达着人们对生命延续的良好祝愿,体现着人民的生命价值观和幸福感。在“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社会,平民与贵族在这种民族传统上的心理认知差别甚微,闪耀着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等思想光辉。本文通过对生日源流、寿庆仪式等有关材料的整理,分析古人对生日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郑伦仁 《文教资料》2009,(5):157-159
大爱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之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弘扬大爱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大爱精神的主要举措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仁爱"和"兼爱"等思想:继承和弘扬人本主义思想: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