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在不解,现在报纸上的A市、B县、S镇、T村蜂拥而至,法制报上尤为突出,“字母乡”成了新闻之源。如果属江湖文人的杜撰,倒也不失为消遣之作,可翻阅手中报刊,上面清楚说明是新闻作品,且年月日、主人公,以及景况事端均为“实录”,有的还冠以“真人真事”,“绝非虚构的故事”,“不是杜撰的故事”,一句话,你相信好了。可我总以为这些东西让人将信将疑。“A市B县”这般时兴,免负其责是其中缘由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  相似文献   

4.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5.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6.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7.
公今度的《无需“多情”》(见《新闻大学》第七期)讲出了我欲说还休的心里话,于是就一吐为快了。我的话题也属“自作多情”之类,为避掠美之嫌,改称为“一厢情愿”罢。有实践就有理论,所以关于新闻无学的论断我不敢苟同。可是也不讳言,我们的“学”是不够景气的,连一个起码的新闻定义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什么说的呢?也许是“一厢情愿”者多,以之考验于  相似文献   

8.
近日,厦门某报刊载了一则消息,标题为《近九成女研究生赞同同居》,许多报纸转载了这一消息。笔者读到此新闻时,不禁顿生疑惑:“近九成女研究生赞同同居”是客观事实吗?为证实此消息,笔者近日查看到了这份《某校女研究生综合状况调查问卷》,其中的第34题为“关于大学生同居有什么看法?”答案设置有“A.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然;B.生活实习;C.‘从众’心理;D.不习惯集体宿舍;E.一个人不敢住。”该校女研究生“选择A的有58%,,选择B的有12.9%,选择C的有17%”,合计“近九成”。然而,女研究生们分析一个现象并不等于赞成这个现象。实际上,这次…  相似文献   

9.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10.
衡量报纸宣传质量高低的尺码,贵在“精品”量占有的多少。这一点,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为了多出精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为县(市)委机关报,在出“精品”上是不敢落后,也不甘落后,可谓煞费苦心。和大报比,县(市)报人才、信息、重大题材报道等远远不及大报。这是县(市)报的“短”。但和大报比,县(市)报贴近基层、贴  相似文献   

11.
导语是展示记者其杰作的橱窗,国内外许多记者都在力图打破固定的导语模式,力求形成“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导语。连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也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水平。”自由式导语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4月22日,《中国教育报》出版整整一万期了.在回望这一万期的来路时,我在想,作为纸质介质,还会有下个一万期吗?恐怕谁都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然而,作为一家有着鲜明行业特色和主流价值的专业媒体,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昵?这或许才是更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靠专业性.何谓专业性?我理解,它并非行业小圈子的“术”,而应是专业媒体的“道”.这个“道”,正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所提出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怎么认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性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新闻工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新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这48个字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3.
怎样办好县(市)报,当好县(市)报的总编?我觉得,在抓好“脑子”(队伍的思想建设)、稿子(队伍的业务建设的前提下,总编辑花力气抓好“票子”(报社的经营管理和事业建设),也应当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15.
由《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联合举办的“怎样办好县(市)报”有奖征文活动,8月中旬在北京评选揭晓。江西省《赣中报》副总编辑简秋雄写的《假如我办县(市)报……》一文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论文有5篇、三等奖11篇,另有40篇被评为入选作品。“怎样办好县(市)报”征文  相似文献   

16.
“三农”报道在常人看来是老话题,难以深度开采。但从总体上看,“三农”报道仍然是“富矿”。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听众最为关注的课题,是县(市)级电台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更富在它是县(市)级电台“第一时间”、“第一读者”两大优势在新闻资源中的集中体现。如何搞好“三农”报道,关键在于合理利用,有序开发这个“富矿”。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知“天下事”在“文山会海”中去“砂里淘金”,也是一种途径。我当驻县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三年多来,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各级领导在“文山会海”中泡过的,县(处)级正副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调研,记者要全程参加听访不说,甚至部门或乡镇召开一般性的动员、小结或总结会议也应邀出席,纷纷要求作长篇或连续性报道,有的单位还要求配发新闻图片,安排您要发给哪家地(市)、省级党报党刊哪个版,如不能如愿以偿,就认为你这个记者水平低或者说与编辑关系不好,由此而欠下了一家又一家被“采访”对象的人情债务。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20.
我是云南丽江县的一名通讯员。我们丽江虽地处滇西高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新闻队伍却比较整齐。上有省报、省电台、省电视台和几个省级专业报刊的七个记者站,中间有丽江地区电视台,县里有《丽江报》、县广播站。这些专业新闻记者信息灵通,神通广大,装备优良,张开大网随时捕捉着各种新闻。在这样严密的“新闻之网”面前业余通讯员就无所作为,无米下锅了吗? 不! 通讯员恰恰有“鱼”可捉,大有作为。这个“鱼”就是专业记者笔下的“漏网之鱼”。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论新闻机构怎样健全发达,记者队伍多么强大,它也不可能网住所有的“新闻之鱼”。因为,他们只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