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学报是高层次的学术刊物。“树精品形象,创名优期刊”是高校学报永恒的追求。创办精品期刊,学报必须严把政治标准关;千方百计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严格执行编排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林林总总的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是一支不容小觑的队伍。北大图书馆第一版曾列出全国综合性文科重点期刊45家,其中高校学报占16家;南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完成的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出的45家综合性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又占了24家。然而能跻身核心期刊的学报毕竟凤毛麟角,目前影响学报办刊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术造假、思想浮躁、人才匮乏、资金薄弱等,而要想提升学报的质量甚至成为精品期刊,除了解决以上问题外还应该找准定位,聚焦热点,关注前沿,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09,31(1):35-35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激励全区高校学报的全面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区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树立榜样,打造一批自治区高校精品学术期刊,推动自治区期刊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主持开展了评选活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于12月2日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隆重召开全区高校获奖学报表彰大会。  相似文献   

4.
期刊质量对高校学报至关重要,关系到学报的生存和发展。论文的质量和编辑的业务能力是决定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校学报办刊水平的核心动力。文中分析了目前高校学报办刊过程中影响期刊质量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提升学报办刊质量。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校学报的现状和其成因以及期刊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在学术期刊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创办名刊工程,打造精品学报;地方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开放办刊,加强联合办刊;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经费支持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期刊业发展迅猛,当前专业性学术期刊、综合类学术期刊、电子期刊等激烈竞争使学报的发展举步维艰,加上市场化形势下高校学报缺乏市场经营理念,信息化水平不高,闭门办刊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学报的发展。高校学报要想扭转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应势发展,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扩大学报影响面;准确定位,创特色刊物,打造高校学报的精品;开放办刊,走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高校学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向优质、高效转移出发,剖析了高校学报现状,特别是针对浙江高校学报现状,作了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索,提出处理好几个关系,确保高校学报上档次、创精品,开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报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西部高校学报进入核心期刊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期刊、西部期刊和高校学报进入核心期刊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西部高校进入核心期刊的学报的分布情况,提出了西部高校应当加强管理努力办好学报、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学报质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者化"是创办精品学术理论期刊的必然要求.它的含义应该是指编辑人员为适应办好学报的需要,在编辑实践中自觉学习和研究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学问,逐步达到学者水平的具有连续性的动态行为过程.它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依靠专家学者办刊不仅是缓解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力量薄弱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创办精品学术理论期刊的长期战略措施.向学界社会开放,是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以及出版质量,四者缺一不可,而学报的办刊定位和条件、编辑素质、稿源以及管理体制是影响学报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高校学报要深化改革、开放办刊;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报编辑的素质;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实施质量管理和控制,明确岗位职责以不断提高其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报的学术导向功能及其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对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引导、推导、推动作用,就是高校学报的学术导向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学术导向功能,既是高校学报形成个性与特色、提升品位与格调的基础,又是服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转变学报编辑模式,调动编辑主体的能动性,是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学术导向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报是传播最新明成果和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重要园地。它不仅对最新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化知识具有传播作用,而且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培养学术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学报的各种社会功能,有利于办好学报,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学报是对内、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是否办好高校学报关系很大.要办好高校学报,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做好与做活的关系、做新与做特的关系、做专与做泛的关系、做精与做优的关系以及真话与真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在量的迅速增长中,却没能有相应的质的提升。主要原因是受制于封闭的学报办刊观念及其所依赖的学校的学术资源贫乏等。如果在办刊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树立学术意识和开放办刊的思想,向社会开放,根据学报的学术重心和特色不拘一格地择优选稿;并相应地利用社会学术资源建立学报的学术组织机构,确保学报用稿的学术质量,使学报与学界社会在学术上能够真正形成交流和互动。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5.
论学术期刊出版成本分摊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学术期刊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导致了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的短缺。建立学术期刊出版成本分摊制度,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术期刊出版成本分摊要求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和论文作者所属机构共同承担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当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收取版面费的做法,但遭受到了论文作者的非议。要避免各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在建立同行专家审稿制度的基础上收取审稿费则不失为一种折衷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报是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进步的理论思想鼓舞人;它为人才的发现和出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孕育一批学术新人;在历史的沉积与传承上,不仅传递新信息,也保存旧信息;在积累、弘扬传播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上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报期刊通过读者体现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增容与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增容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现实背景和积极意义。地方高校学报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办刊模式,面向以地方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通过适度扩大论文发表的容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术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为不辱使命,高校在内部管理上应理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营造“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自律”的健康、宽松、宁静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中以"学术创业"为主题的333篇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主要作者及所属机构、热点主题等。研究发现:该领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文期刊群,但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和学术创业三个方面,但研究视角主要是宏观和中观的分析,在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基于分析结果,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应建议:在研究内容上,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关注数字经济形态下学术创业的发展;在研究维度上,要从宏观转向微观,深入揭示和比较总结不同区域、大学组织及学科特征背景下个体学术创业路径、成效及有效的组织形式;在研究方法上,要从定性走向定量,尤其是重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深入分析涉及学术创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Tight (High Educ Res Dev 23(4):395–411, 2004; High Educ Res Dev 31(5):723–740, 2012; High Educ Res Dev 32(1):136–151, 2013)’s journal analysis and review framework to review a sample of 497 journal articles on researches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t was found that a majority of the articles focus on the students’ in-campus, academic and social experience. Even with different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terms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go similar challenges throughout their sojourn duration, and much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all on universities and respective faculty members within the institutions. It might seem as if we are going in circles in terms of the issues and concerns 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ut the silver lining out of this observation is the increased ethnical awareness among countr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ost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i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 albeit rather slowly. The analysis brings to attention how much have we achieved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related research in particular, and the potential for greater expansion and focus on managing the student population within a comprehensive “life cycle”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