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玉霞 《兰台世界》2013,(23):156-157
本文将周代的射礼作为先秦射礼的代表,分析了先秦射礼的渊源、周代射礼前期准备程序、射前饮燕、三番射、射后饮燕,以期望能对先秦射礼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是文官任职资格中的重要条件。唐代礼官的选任之所以看重文才,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所强调的参政之"文"的性质以及礼官的职事内容均密切相关。礼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因礼官职能及官员品阶而不同。以礼官职能而论,礼部礼官较太常寺礼官更为重视选任者的文学才能;以官员品阶而论,低品阶礼官较高品阶礼官对文学才能要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礼射既是先秦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对于先秦时期礼射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礼射的种类进行探讨,对于先秦时期礼射所具有的军事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蒙古帝国到元朝的降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兰台世界》2012,(12):32-33
蒙古帝国时期没有降礼认识,征高丽时逐渐发展到接受奉表投降.元世祖忽必烈认识到降礼的意义,元朝降礼中奉上传国玉玺、降表、献俘和厚待降者等与中国古代降礼是相承接的.元朝降礼在文化上反映蒙古民族的成熟和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5.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2024,(2):92-100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7.
乔辉 《兰台世界》2011,(7):53-54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8.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9.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家学引领唐代儒家经典教育,家学教育打下了家礼的醇厚基础,士族阶层重视家礼的实践性,是家礼的积极维护者和坚定践行者,注重家礼修撰,和唐代家礼有着密切关系。家礼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为了满足士族阶层荣显文化传统,保持门风不坠。  相似文献   

11.
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2.
原林林 《大观周刊》2011,(37):115-115
从远古先民的巫术歌舞开始,最早的乐先于礼而产生,然后才从中分化出礼来。礼系统化之后,乐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礼乐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礼”、“乐”两个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概念,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礼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把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转化为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从而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荀子更注重从外在规范的礼来建构社会秩序。对荀子来说,礼作为社会规范对个人具有矫性养欲、规范行为的价值;对社会具有以礼定分、群居之道的价值。这是达到荀子重建群居和一、正理平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噶礼,栋鄂氏,满州正红旗人。自荫生授吏部主事,迁郎中,擢盛京户部理事官,再授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外放山西巡抚。噶礼为官勤敏干练,但极贪婪,百般搜刮,纵吏虐民,以致“山西民不能堪”。四十八年,擢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噶礼贪纵如故。五十年,因江南乡试舞弊,康熙帝命户部尚书张鹏翮至扬州与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审。张伯行因欲穷究此案,与噶礼发生尖锐冲突,二人遂相互参劾。康熙帝先命张鹏翮与漕运总督赫寿察奏,因二人偏袒噶礼,再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查办,仍然袒庇噶礼。康熙帝下谕切责,再下九卿等议,夺噶礼职。五十三年,噶礼因阴谋弑母,赐令自尽。本专题选译了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间噶礼满文朱批奏折三十余件,启本两件,反映了这一时期山西的吏治民生、噶礼与康熙帝的关系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一些情况等等,或于研究者有益。——选译者 关孝廉 王小红  相似文献   

15.
"礼学"胎教思想是中国胎教思想的立论基础,虽然"礼学"胎教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正礼及德育,而非追求医学效果,但它的相关原则与思想倾向却极大地影响了"医学"胎教学说。"礼学"胎教与"医学"胎教的内容相互交织、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胎教思想之主体。  相似文献   

16.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宣传之于送礼者,往往抨击较多;于退礼者,则颂扬较多,为的是倡廉肃贪。其实,送礼者中,不乏有难言之隐者,而退礼者中,亦有善于取巧之人也。这便是见诸报端的退礼文章虽多反响并非全好的原因所在。由是,笔者从新闻宣传的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退礼一事作了粗略考证,发现有几种表现值得编者、作者、读者诸君注意,以期识别真伪,阻止“假冒品”见诸报端。其一,多次收礼某一次退礼的。有的人多次收礼不让人知晓,故意把一次退礼  相似文献   

18.
宋代《政和五礼新仪》之嘉礼对唐《开元礼》做了诸多增删与调整,其具体表现为升婚礼于冠礼之前、朝会列于宾礼、册命诸王大臣移入军礼、增加宴饮礼和脤膰礼等,此变化与宋徽宗意图借制订礼典恢复《周礼》直接相关。通过比对宋代现存诸礼典及正史、诏令及政书中所载嘉礼条目的前后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洞察宋代嘉礼的运行演变,亦可探究编撰者的编撰意图及其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清代乾隆朝诏开的首个官立书馆,三礼馆仍待深入研究。此前学界对于三礼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充分考证。考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三礼义疏》稿本等文献之后,本文对三礼馆正式开馆时间及其所在地进行了考证,同时系统清理了学界关于三礼馆馆臣入选者的异说,并细致梳理了三礼馆内的纂修分工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