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白虎通义》思想性质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封建法典、宗教神学、礼典。本文认为,总体来讲,《白虎通义》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宪章性文献,其本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上海档案》2005,(10):31-32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刘耿生在2005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介绍: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主要有,一、“志属信史”。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反对把方志归属于那种自隋唐以来以图为主,配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图经”,认为方志不仅限于地理内容。二、“旨酒之不离乎糟粕,嘉禾之不离乎粪土”。他以酒与糟粕、嘉禾与粪土来比喻“职官故事、案牍图牒”(即档案)与方志的紧密联系,强调修志须将档案作为必要甚至首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3.
秦汉至明清,朝野"封建"评议此起彼伏,成为古代政论的重要一支.与此相并行,史家也记载封建故实,如<礼记·王制>多述封建之制;再如东汉班固(32-92年)撰<白虎通义>,涉及古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封建"是其考订的重要内容,所列"天子为爵称"、"制爵五等三等之异"、"天子诸侯爵称之异"、"封诸侯"、"封诸侯制土之等"、"封诸侯亲贤之义"、"夏封诸侯"、"建国"等目,皆关涉封建制度①;又如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设<封建部>五部,博引此前类书及<周礼>、<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古籍,列"(叙)封建"、"爵"、"异姓王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封"、"同姓封"、"外戚封"、"以公相封"、"功臣封"、"德行封"、"讨乱定策封"、"奉使封"、"尊贤继绝封"、"死王事子孙封"、"异域降封"、"杂恩泽封"、"杂名号封"、"宦者封"、"逊让"、"诛贬"等专目,陈述"封建"界说及历代各种"封建"状态②.而关于封建最为系统、翔实的记述,则见于典章制度的渊薮--<文献通考>及其几种续编的<封建考>.  相似文献   

4.
付琳  黄威 《兰台世界》2024,(1):145-150
《白虎通义》一书历来认为有《白虎通》《白虎通议》《白虎议奏》《白虎通德论》等异称。然而其中存在误解,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际情况当为:《白虎通》为略称,《白虎通议》中“议”为误记。这两者与《白虎通义》为同书异名的关系。《白虎议奏》为白虎观会议之后形成的上呈皇帝的会议记录。《白虎通德论》是为白虎观会议所作的赞颂之文。古文献中记载的《白虎议奏》《白虎通德论》与《白虎通义》并非同书,而是原始记录、赞颂文与述经著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章学诚在其著作《校雠通义》中提出, 目录学的主旨在于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对西汉的刘向、刘歆《七略》以来目录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章氏还总结和提出了互著、别裁和辨嫌名等著录方法,并认为这些著录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目录学主旨而服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目录学主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学思想达到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版本学是钱基博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版本学思想主要在《版本通义》一书中得到体现。《版本通义》是一本有学术特色的书,对版本学的独立有开创之功,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研究甚少。本文兼与《书林清话》相比较,从《版本通义》的书名、编撰、思想三个方面解析其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儿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  相似文献   

8.
朱岩 《图书馆杂志》2022,(5):128-135
现存韩国奎章阁的朝鲜王朝《书》学文献《书义》抄本,其本旨虽然是为了应对朝鲜科举中的“经义”考试,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第一,体现出朝鲜《尚书》学的“性理化”特征;第二,较全面地展示出朝鲜王朝的政治伦理;第三,丰富与拓展了《书集传》的义理阐发。《书义》的作者题为朝鲜大儒丁若镛,但学界一般认为并非如此。根据《书义》一书的性质以及丁若镛本人的治《书》经历分析,目前学界判断《书义》是伪作的理据存在若干问题,《书义》的作者应该是与丁若镛一样曾经在成均馆读书以备“大科”考试的生员。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一生困苦流离,四十一岁才中进士,终生未入仕途。所著《校雠通义》是一本关于图书目录编纂理论的专著。所谓“校雠”,其实是目录学。他认为三国以后的目录编纂形式太简单,没有叙录,失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同时,主张“理有互通,书可两用”,可列在不同分类中,不应嫌重复,以便查检。关于索引,他也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各种书籍中的人名、地名、官阶、书目等“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数可稽”的,都应大致仿照《佩文韵府》为例,遇有疑难就可以“即名而求其编韵,因韵而检其本书”。他还身体力行,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许多学者将《文苑英华》归作类书是错误的,比照其与《文选》在编纂目的,体例,收录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认为它应该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总集。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主观色彩太浓、忽视目录的本体因素、考证多有未周等原因,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一些论说尚需检讨。文章对其中的五则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管子》记录了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养生等诸多方面。其中,在《内业》、《心术》以及《白心》等多部篇目中,可窥见管子一些主要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出现最早的教育专著,是研究我国先秦教育重要的文献资料。学记中的许多教学思想经久不衰,日久弥新,对我国当代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学意识形态》,[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如果要从我的阅读史中找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恐怕非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莫属了。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是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不久读到这本书的。虽然作为伊格尔顿被翻译为中文出版的第三本著作。  相似文献   

15.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刑统》是宋代的一部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继承了隋唐的发展成果,体现了中国封建法典的结构、体例和内容的特点,同时这部法律当中也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的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吴霏 《兰台世界》2016,(22):144-146
和谐是生命存在的理想样态,《黄帝内经》始终将"和"作为其医理的主基调,在宏观而系统的视角下,探索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规律,对生命和谐的应然状态给予了描述与阐述,呈现了一幅生命和谐的思想导图。  相似文献   

18.
张升 《图书与情报》2005,(5):100-103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大典本《春秋会义》的不同版本,指出:大典本的初辑底本均注明每条佚文在《永乐大典》中的出处;《大典》纂修与分校官所作的辑佚工作是颇为复杂的,也是用功颇勤的;《大典》纂修与分校官在进行校订时,还尽可能多地参考它书进行校勘、补辑;四库馆办理的大典本,有不少经人录副而流播于外;抄成的《四库》大典本定本,也有可能未被收入《四库全书》。这些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大典本初辑及整理情况,更客观地评价〈四库全书〉开馆期间的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实施的历次改造中的第一次。本文结合《武训传》批判过程中的具体历史史实,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与革命形势,进行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