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先后建立露天学校,主要招收贫寒的失学儿童,对其施以各种课程的教育。露天学校一方面让一些贫寒子弟获得普通常识,提高其素质;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北京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俗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广泛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当时,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及国内教育改革、财政状况的现实需要使得通俗图书馆成为国内一种社会教育事业。教育主管部门把通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进行制度设计,通俗图书馆不仅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有保障,而且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针对普通民众的借阅活动集中体现了通俗图书馆的“通俗”特色,这与社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正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刘峰搏 《山西档案》2008,10(1):53-55
“晋钞”,系指民国时期阎锡山控制下的山西省银行发行的地方纸币。发行“晋钞”是山西近代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民国时期山西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晋钞”发行的经济背景晋钞的发行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民国初年,受战争影响,国内币制紊乱,全球共所患苦  相似文献   

4.
5.
民国初期,江苏、河南、山东等各地的回族商人,或躲避战乱天灾,或出于本身发展的需求,大批涌入上海,壮大了回族商人群体的规模和实力,促进了上海回族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快了上海回族商人群体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王潇 《兰台世界》2016,(4):145-147
民国初期的讨袁檄文,在继承了古代檄文说理清晰明辨,气势恢宏有震慑性的特点外,又能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展现出新的特征,在讨袁的同时加入民主共和的观念,增强了檄文的反封建性,并且使得这一时期的檄文本身成为维护民主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京师图书馆在民国初期(1912—1927)是我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但却面临馆舍无定、经费积欠、馆长更迭频繁等困境,其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北京城内的交通工具非常落后.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是人抬的轿子和骡马拉的轿车以及人力车.随着北京城市人口日益增加,住户遍及四城,"交通滋形不便"[1],急需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北洋政府为解决交通困难情形,决定兴办北京电车,成立了官商合办性质的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电车开通事宜.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的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民众生活每况愈下,需要救助的社会民众急剧增加。而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西方社会救助理念逐渐在东北地区传播并付诸实践。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基于儒家思想的"施惠"型救助理念是社会救助的主要指导思想,官方与民间社会团体是推动东北地区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于厚海 《图书馆》2015,(1):85-88,100
民国初期的图书馆社会教育,是在清末新政时期以"开民智"为主旨而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政府对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等进行了制度上的规范。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向民众提供图书的阅读服务,因此,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也是推行社会阅读的过程。如果以社会阅读的视角去加以审视,民初的图书馆社会教育不仅推动了社会阅读生态的重要嬗变,而且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中央实行司法与行政的分立制,设司法部、司法行政部等专司司法行政的管理机构,掌管全国的司法行政事务。辽宁除司法筹备处外,没有专职司法行政官员,一般由受特别委任监督司法行政的地方行政长官与兼理司法行政的法院院长兼任,实际上基本实行法院兼管司法行政的合一制。  相似文献   

12.
从民国初期到抗战前贵州农业经济并不发达,农民主要靠食用杂粮为生,稻米的产量不高,土地价格变化幅度很大。由于军阀的纷争,兵役和田赋的压力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史伟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26-96
民国初期,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竞争创办了多种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杂志,其中《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妇女界》、《中华实业界》等八种杂志风行一时,颇具影响,号称“八大杂志”。这“八大杂志”的创建,为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思想和观念上起了先导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近代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栗宏 《兰台世界》2015,(1):127-128
民国初期,我国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在此时期,英语教学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李贺 《新闻传播》2012,(4):52-53
社会属性指报纸自身所具备的为民所用的属性,报业社会属性的发展意即报刊逐步大众化的历史过程。本文在民国初期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简要回溯中,以社会舆论发泄之口的开启、社会新闻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报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这三点为提挈之节,探究中国报业的社会属性是如何在繁复的历史帽盖下生根发芽、一路向前的。  相似文献   

16.
17.
清末民初新教育思想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传统封建礼制的颠覆与学生群体的形成,政治理念的嬗变,是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的思想基础。民国初期,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方法,学生自治被引入中国,而且被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予以推行,其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民主发展的潮流,学生自治取得显著的良好成效,这和该时期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王建美 《兰台世界》2015,(7):140-141
1920年代初期,杜威教育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的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学生自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得到了大范围的执行。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舒俊 《湖北档案》2005,(3):40-40
赵鹏飞(1879—1946),字纯青,又名雄群,钟祥转斗湾人。少年时正值列强侵华,满清政府软弱无能,官匪巧取豪夺,地主残酷剥削。赵鹏飞追随孙中山先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官居武汉三镇(武昌、汉阳和夏口)司令。后因不满于国民党内部的党派纷争,毅然退出军界,辞官返乡,在家乡农村过起了布衣粗食的平民生活,其间虽几次再度出山,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最为风行的时期,鲁迅、胡适、周瘦鹃等推出的经典翻译短篇小说在推动文学现代化和启蒙国民方面都卓有成效.本文以《短篇小说第一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和《小说月报》中的经典翻译短篇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文字的深加工、注释、附录与附记、序言与题头等方面探究其深度编译策略,以期能够通过多元互补的翻译策略和编辑策略,为实现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