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瞿秋白的统一战线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及党应该采取的政策和策略;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笔者认为,与同时期的党的其他领导人相比,瞿秋白的统一战线思想是系统而完整的。尤其应该指出,他是党内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根本问题。瞿秋白第一个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并为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争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注重农民问题,加强工农联盟,必须强调同资产阶级右翼争夺领导权,必须争取对政权和军权的领导。瞿秋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为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身为“文人政治家”,对于文艺问题进行思考,其文艺理论必然涉及文学观念与政治观念两部分,又因为它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介入,同时构成了以倡导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创造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组织大众的感情为内容的羌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为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结果和前途的大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克服在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思想 ,充分利用主观和客观的有利条件 ,去团聚各阶级、阶层、派别及一切抗日反卖国贼的分子和力量 ,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 ,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 ,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 ,坚决地毫不动摇地去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领导权不仅是区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而且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决定着革命成败与国家前途。中共在成立后不久便对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进行了探索,对中国革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其沉痛的教训亦不可低估 ,尤其是在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上 ,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一方面对国民党限制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认识模糊 ,再方面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盲目听从于共产国际的指示 ,致使第一次大革命最终惨遭失败。  相似文献   

8.
从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宏现指挥、领导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领导者的决定——即对国民党的扶持和对共产党的限制这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共产国际是大革命时期的宏观领导者。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并解决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特点等问题,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瞿秋白同志作为党的领导人之一,对此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以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所发表的著作为依据,探讨了他对形成农民运动理论和政策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在上世纪30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述里,尖锐地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他的观点与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颇为相似,这就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巨大作用。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着种种的不同,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既有个人的、政党的原因,也有社会语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瞿秋白和毛泽东都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认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党内较早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人,对党的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提出了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观点;关于文学及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观点,为我党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基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侵略扩张乃其主要特性的认识,围绕着“帝国主义是革命的第一仇敌”这一中心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批判中,陈独秀有意识的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国民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侧重于批判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性。这种批判,促进了反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研究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文世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有了较大地发展。本文以中国大陆为主,兼顾港台及海外华文世界的有关著述,对“文革”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主题与内容、方法与手段、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叙述与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历时性地清理文化大革命中重庆小说的存在状态,重点以罗广斌之死说明其前期被放逐的命运,以《重庆日报》文艺副刊和《四川文艺》等营造的发表空间说明其后期在总体荒芜中的些微改变,以池正坤、胡明文、郎昭平等为例评述具体的小说创作,最后总结此期间重庆小说创作的特点,还提及地下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文革语言中,詈词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它的两个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革期间,军事词语用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或方面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了文革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此分两种类型进行讨论。最后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革期间的版权现象主要是废止与剥夺,它体现在有的作者的生存权利被剥夺;许多作者的作品所有权被剥夺;有些作者的创作权被剥夺;一些作家作品的发表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署名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报酬权被剥夺;一些作者对作品的改编权和修改权被侵害;一些作品的转载权被剥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河南形象受到舆论界特别是进步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情、民风等多方面着重揭露了当时河南的贫穷、蒙昧和落后的状况,勾勒出了河南形象的消极面.这种对河南形象的"丑化",并非是为了单纯反映河南当时的现实,重点是服务于政治斗争的要求,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有其合理性.但它对外界正确认识河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造成人们主观上对河南形象评价发生偏差的历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