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了在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就,对20世纪前期和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在“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时,极力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应该走改良和“君主立宪”的道路。李泽厚在《告别革命》一书中更是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吗?难道中国在20世纪选择了革命真的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  相似文献   

3.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先生此文发表于1903年11月2日《新民》,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赵文化研究的论文,距今已经100年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家,也是20世纪中国学界首倡“史学革命”的学者,他最早用近代资产阶级史学观点阐释中国历史。这篇赵文化的研究文章弥足珍贵,谨以此文纪念赵文化研究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对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重要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响应;第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宗旨,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20世纪的中国人继续面对“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双重使命,但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可能沿着既往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代呼唤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点亮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希望,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适时地正确地回应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时代呼唤。但是,时代的呼唤与理论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只意味着理论与满足需要的实践之间有了结合的可能,“可能”能否成为现实则取决实践主体的智慧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担当起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使命,从而成为“两个结合”的实践主体。中国革命对新的科学理论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三者有机统一,成为“两个结合”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世纪之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华民族复兴开了个好头。世纪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党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邓小平为这一辉煌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世纪之末,邓小平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航道。  相似文献   

9.
1988年末上映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欢乐英雄》及其续集《阴阳界》,由第五代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改编自司马文森1964年出版的革命小说《风雨桐江》。在这一改编中,电影继承并发展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越轨笔触,改写并发扬小说中关于人性的探讨、多方势力斗争的描述以及闽南地方文化的书写,从而以一种有别于传统革命叙事的视角进入并重构《风雨桐江》所叙述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闽南地区的革命历史,是一次从文化层面重述与演绎历史的新尝试。从这一改编中可以窥见,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对过往意识形态话语的反思和对“如何理解与书写历史文化”这一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在新疆的胜利和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胜利和失败。文章认为,20世纪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世纪。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伟大人物。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巨大风暴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掀起了汹涌波涛,先后爆发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在20世纪新疆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妥协性,不愿意依靠和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辛亥革命后的新疆,在杨增新的高压统治下,并未能随着历史潮流前进。终杨增新统治之世,中国革命运动对新疆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新疆历史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一书所作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然后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和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一书是我国学术界对20世纪世界革命进行首次全方位的研究,既理清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主革命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是由一系列革命斗争组成的,每一次革命斗争都为民主革命客观历史任务的解决作出了一定贡献,正因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这一历史任务,以至中国的民主革命又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这已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证明。民主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就是实现革命领导权转换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定,积极投身国民革命的实践,逐步认识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以对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领导的实现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治区党校朱培民教授承担的自治区“九五”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新疆史研究》,最近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世纪新疆史,是灾难深重的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建设民主、自由、团结、繁荣和幸福的新新疆”的历史。该书以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为线索,对20世纪新新疆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疆三区革命、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新疆“大跃进”、新疆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新疆“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新疆巨变等均作了专题研究,客观公正地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世纪出现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和“十七年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等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类型中贯穿的历史观念进行粗浅的梳理,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萧邦奇的这部《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是以“浙江最有天赋之人”沈定一为典型案例,运用网络、场所、身份等特殊的历史场景与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异化地带”的历史语境,历史重构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思潮的动因与结果,在新的后现代语境下达到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无疑是最受追捧的一个词。革命不仅是进步的标志,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一切都须“彻底革命”,直至要求人们把革命变成一种生活样态和核心价值,舍革命外无其他渴求。“革命”一词被严重泛化、滥用,  相似文献   

19.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