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永辉 《新高考》2007,(7):11-13
1.两岸经贸论坛于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2012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一年。回顾2012年的两岸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的台湾民众认同,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两岸各项合作取得新的进展;钓鱼岛争端拉近两岸关系距离;民进党谢长廷参访大陆为两岸新突破增添新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两岸和平发展新主张。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两岸各项交流继续深入开展,两岸互信度不断增强,政治接触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两岸关系中,沟通、对话和协商,可以增进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化解两岸的分歧和冲突,形成两岸的合作共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国两制是港澳回归的宝贵经验,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通过两岸的民主协商,促进两岸之间政治上协商治理, 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一多兼容 ,军事上相互信任,最终实现"一国两制"下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话语结构是两岸关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话语权系指对两岸关系话语结构的主控权和话语走向的主导权.两岸关系话语结构随着台海局势的发展逐渐嬗变,话语权的分布也相应呈现出不同样态.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关系话语权问题的要义在于不断建构和扩大两岸的共识性话语,并取得共识性话语建构的主导权,进而对两岸关系的走向施加更加积极的影响,加速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到今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台执政就届一年了。尽管陈水扁在其新世纪《元旦文告》中说出了“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却至今不能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尽管他一再声称“把握机会之窗”,恢复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对话,却一直回避1992年双方以口头方式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坚持“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交流;而且还说什么“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统一不是惟一选项”,继续搞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行动。台湾当局领导人缺乏缓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致使两岸政治僵局无法打破。“一个中国”日益成为两岸…  相似文献   

6.
2008-2009年,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其特点是:国共两党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始建立并积累政治互信,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协商得以恢复并形成制度化安排;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了重大突破;两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扩大,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并形成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化不利为有利,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9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厦门召开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指出 ,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主张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关于一个中国的原则 ,我们的态度和主张是明白无误的 ,台湾当局不应该进行曲解与误导。关于“一个中国”的内涵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都曾明确地作出说明 ,海协与台湾海基会也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有关说明和“两会共识”如下 :———1998年1月26日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首都各界纪念江泽民主席…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这一年的4月底,以胡锦涛和连战的会谈为起点,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到2012年两岸贸易额已达到1689亿美元,人员往来总量接近800万人次。正如第11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所评价的,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长,有利于两岸共赢的新项目在推进,有利于两岸合作的新共识在形成,两岸关系正迈向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1.两岸经贸论坛于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共赢的交  相似文献   

10.
王恒富  彭明 《新高考》2006,(9):14-17
一、时事简述(一)国内2006年4月14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台湾经贸代表团来北京参加此次论坛。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人士时,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  相似文献   

11.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困难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央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件,向全党指明了未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任务。新时期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性质首先应当界定为,在"一个中国框架"之内,两岸双方如何通过加强和拓展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平、深化发展的一个系统性规划,其阶段性目标在于培育"两岸命运共同体"认同、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其现实路径包括夯实政治基础、明确主体逻辑、合理安排项目内容、创新制度与机制等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和平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何选择这个时机展开对大陆的“和平之旅”?透视近期两岸关系的变幻,分析连战“登陆”前后的言和行,不难解读这位年近古稀的政治家此时展开“和平之旅”的政治智慧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5.
天下纵览     
<正>“九二共识”30周年论坛在香港举行2022年12月5日,由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九二共识”30周年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谈香港见证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及意义,指出“九二共识”是维持两岸和平与繁荣的定海神针,  相似文献   

16.
两岸经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外溢出政治、文化和社会效应。外溢政治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两岸党际交流机制化、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外溢文化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执政双方对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识、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凝聚、两岸文教交流不断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开始启动;外溢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两岸同胞逐渐形成了以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和平论坛、两岸双向旅游合作为核心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民间交流交往格局,对两岸同胞相互学习、加深理解、凝聚共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曾登上"执政"舞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投下新的变数。基于"台独"势力猖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结合岛内的反"独"力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实践证明:两岸之间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继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之间的团结奋斗,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正确处理好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峡两岸四个主要政党在祖国统一政策上的异同点,希望两岸追寻共识,搁置异见,作出切合实际的行动,推动两岸关系始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早日完成祖国统一这一神圣大业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法治化的“两岸关系治理”.规范两岸交往关系的立法,成为实现两岸关系治理的必要条件.在两岸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这种立法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各自立法,各自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命令);二是签订两岸协议.这两种立法方式产生的规范性文件,都是中国的国内法.两岸协议是目前唯一在两岸均有法律效力的特殊国内法.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两岸协议应当成为两岸关系法治化的主要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化交流与形成共识的机遇,本文在梳理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反思影响台湾青年认同流失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价值、文化、制度和社会四种路径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建立台湾青年一代能够接受的交往形式与交流途径,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