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1,(22):32-33
本文在回顾经典儒家著作《论语》英译史的基础上,结合李天辰教授提出的《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庞德和辜鸿铭三人的英译本,希望能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庞德的汉诗英译集《华夏集》置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改写理论的两大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庞德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华夏集》不能片面被视为一部"不忠"的译作,而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大因素共同促成的一部改写作品,《华夏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功用,已大大超出讨论译作本身忠实与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君子"一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对"君子"的英译研究也应该引起翻译学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古今对"君子"的不同理解,以及亚瑟·韦利、理雅各、庞德等人对《论语》中"君子"的英译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停云 《师道》2024,(1):40-43
<正>20世纪初,正当中国如火如荼地学习西方文化时,在欧洲和美国也有一批文化界人士在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庞德、维特·宾纳和亚瑟·韦利等人翻译了《诗经》《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代经典。其中,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选集《神州集》影响极大,直接开启了美国现代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步伐,从此,“每当美国诗人试图松动英国-欧洲文化传统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或以史事证《论语》之文,或引周秦两汉三国经、史、子书文辞、取义与《论语》相类者广《论语》之义,陈寅恪先生以为开治经新途。笔者据《论语疏证》,总结“治经新途”之体例若干,并对其操作做出归限。  相似文献   

8.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家埃兹拉·庞德对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实质关系的论述中常常充满着悖论.他对于文学中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但庞德好像奇怪地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即坚持"客观".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庞德"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不定性可以通过其"意象"理论得到解答.本文即为化解庞德的主/客悖论做出一些可行性尝试,试图找到庞德将主/客对立统一起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勒弗菲尔的翻译理论,分析意识形态对庞德的翻译的操控。通过分析发现: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汉语诗歌文本进行操控和改写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受他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所影响,译文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所以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译者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同一原文,常因译者个性不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以《论语》为例,选取具代表性的五个英译本,探讨译者的不同个性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理雅各的学者气质,辜鸿铭的古怪个性,林语堂的作家气质,庞德的诗人气质,以及安乐与哲罗思文的哲学家气质都使各自的译本风格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论语》并非仅仅具有道德修养的意义,而是一部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生命学著作。本文从生命观的角度,概括出《论语》“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和贯穿其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并分析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涵养。  相似文献   

16.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文本表明孔子的孝思想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于他对个体人性的洞彻。孔子从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孔子蕴含着生命意识的孝道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道德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大潮的兴起,原先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语言”的范围已扩展到带有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因此,翻译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带有了范围更广的阐释之功能,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此翻译就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就有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中颇有争议的一句话,本文由此展开,论证了"朋友"这一概念在整个《论语》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对当代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严复的译作,认为其大多反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也认为在晚清社会封建保守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他的译著却甚为流行,是因为他顺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译写翻译策略,使译作成为"适者",因而成功地生存下来,实现了译者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