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学生预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的疑难问题加以梳理,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抓住四个关键之点“四性”,使教学任务顺利达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人与动物之间:无情与有情的二元对立,描写人性的颠覆,从而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人性的堕落。  相似文献   

3.
胡懿 《考试周刊》2009,(26):214-215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因其质朴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哈代的《苔丝的悲哀》一诗进行分析。文中主要分析诗歌中用词、韵律、语音所达到的韵律美和形式美,以及诗中情感的传达等方面,以加深读者对哈代诗歌创作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无名氏前期最重要的作品《荒漠里的人》,不仅是其小说园圃中一枝早绽的奇葩,也是连接其早期“习作”和后期《无名书》写作的一座桥梁。这部长篇湮没70年无人问津,以致许多问题成为了无名氏作品研究中的“谜团”。本文立足于既有的材料和事实,对《荒漠里的人》在作者构想中的百万言长卷《亚细亚的狂人》中的位置、意义和最终完成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查证,并甄别了作者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些“追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考察辨析了它与作者后来的巨制《无名书》的因果关系和作者放弃《亚细亚的狂人》改写《无名书》的因由。  相似文献   

5.
《装在套子里的人》(下称《套》文)与《荷花淀》(下称《荷》文)经常被并排选人同一套书里,这被认为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做法。或许这不单缘于文字上的一中一洋,也缘于审美倾向方面的大异其趣。两篇小说一淡一浓,一歌一贬,一用中国画技法点染出诗意盎然,一用漫画  相似文献   

6.
彭晓峰 《学语文》2004,(11):9-10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计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9.
《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小说。伦理道德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从文学伦理道德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成功地再现了阿富汗独特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伦理困境的故事世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与普什图族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标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受到民族、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歧视对普什图人道德产生了巨大侵蚀作用。胡塞尔以温柔沉着的笔触主张对话、张扬宽容并追求和谐。而作家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建设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显示了他对人类前途和福祉的关切,也彰显了文学作品为人类提供道德指引的社会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0.
王飞飞 《考试周刊》2012,(16):21-22
《少年的悲哀》借助一个少年的眼睛来看处于朝鲜后期的韩国的思想精神面貌,本应单纯的少年眼看着自己喜爱的妹妹被迫嫁给一个傻子,他愤怒、反抗、无奈,直至最后的悲哀。本文同时结合作者李光洙的个人背景来深层次洞察处于朝鲜后期的韩国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都呈现给读者一个封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二部具有明显后现代消费社会特征的小说,体现了深刻的“家”的寓意。这二部小说是姊妹篇,小说篇名合在一起就是:第五个孩子班,流落世间。莱辛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充满暴力犯罪和人性缺失的世界,实则在省思:家园何在?何谓家人?回家的路在何方?等系列问题。后现代消费社会家庭核心价值观念崩塌之后,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找到那条充满爱与人性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3.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作为经典篇目选进高中语教材。重读《装在套予里的人》,特别是将汝龙译原(以下简称原)与教材删节(以下简称课)对比阅读,我有了以下“三不”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痛恨别里科夫,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中学教师,胆小如鼠,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不讨人喜欢,确实也很难让人恨他。 终其一生,别里科夫似乎没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他的“罪行”有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5.
曾素英 《文教资料》2008,(1):122-123
高中语文阅读课问题情境学习策略的最大特征就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地、动态化地生成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走向自己.这样做是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把学生推向主体.本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传统对《到灯塔去》的评论,大多把它作为一部歌颂拉姆齐夫人高尚品德的力作,“灯塔”则被认为是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普照众生。其实,通过分析作者的生平及文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是一部描写女性悲哀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18.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有不少诗人写过咏五人墓的诗,仅笔者见到的就有以下12首:明林云凤五律《五人墓》、清陆次云五绝《五人墓》、清桑调元五律《五人墓》、清张进五律《五人墓》、清孔传铎五律《半塘吊五人墓》、清蒋士铨七绝《五人墓》、清彭定求七律《五人墓》、清林明伦七古《吊五人墓》、清杨素蕴五古《过虎丘奠五人墓作》、清邵长蘅七古《五人墓行》、清舒位《虎丘竹枝词》、清陈维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