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董答问     
《收藏界》2006,(6)
董老师您好:近日本人从地摊上一串古钱中选出一枚“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钱,该钱铜质熟旧,钱径42毫米,厚1.5毫米,穿8.5毫米,重20克。黄铜质,包浆黑色,钱文及边包浆有少许绿锈,锈色入骨。查阅众多古钱币书,没有此泉拓图或照片,只有《中国古钱币库》提及宝泉局铸行过当十宣统大钱,但没有真图可鉴,本人以为它是出谱逸品,为开门之物,是官铸真品无疑,又是中国帝王统治最后关门之古币。但本人学识有限,请董老师为之把脉并给市价。  相似文献   

2.
国人老幼皆知、随处可遇的“乾隆通宝”制钱,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铸期长,铸局多,铸量大,在清钱中屈指可数。孙仲汇先生说:“乾隆以后,铜钱的体型变小,质量逐年下降,钱币藏家对普通的乾隆钱不屑一顾,……”(注1)。但乾隆钱亦不乏珍品。存世雕母有数种,还有少量的母钱、样钱、大钱。特别是“乾隆通宝”宝泉局折十型大钱,只见图录,实物难得一见。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178页,批曰:“乾隆通宝宝泉局当十型大钱珍”。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13)
正重熙通宝系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1032~1055年)所铸,该钱的铸行是辽代钱币史上的一座分水岭。重熙之前辽铸钱甚少,此后辽钱逐渐丰富,币值逐渐稳定。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介绍:"文献中也有一些粟价记录。重熙年间,由于多年丰稔,只要几个钱一斗。"《辽史·食货志》中也有"道宗初年,……  相似文献   

4.
陈瑞海 《收藏界》2010,(1):78-78
在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图录》一书中,细心的泉友会发现,在“保宁通宝”与“统和元宝”之间有一个空当,即公元979~982年这四年间没有辽钱图录。在同书五代十国部分的“乾亨重宝、通宝”一节,则有一个较长的备注:“‘乾亨通宝’铜质浑厚,制尚精好,文字风格也类系辽钱,一说系辽乾亨四年,圣宗耶律隆绪即位之初所铸,可备一说。”  相似文献   

5.
钟旭洲 《收藏》2010,(3):118-119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有“绍兴元、通宝”两种钱币,且有铜、铁质之分。在铜质行用钱中,“绍兴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其钱文旋读,书体篆、真成对,制作颇为精整。“绍兴通宝”亦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直读,书体则皆为真书。另外,谱录中又有“绍兴通宝”瘦金体旋读折五、折十型试样大钱存世。  相似文献   

6.
池萍 《收藏界》2011,(3):76-77
是品“皇宋通宝”铜质精良,钱体厚重。穿孔与边道打磨干净,边缘带明显斜度,重5.2克。从特征上看应该是母钱无疑。此钱文字对比《北宋符合泉志》“皇宋通宝”铜钱版别,文字明硅偏大,“束通宗”三字与“皇宋通宝”铜钱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笔者前几年集到一品"明命通宝"背"六治允事三修孔府"大钱(见图),是品生坑,黄铜质,直径4.85厘米,穿径0.8厘米,厚0.15厘米,重23克。该泉绿锈入骨,包浆陈旧,铜锈自然,品相极美,钱体轮廓周正,钱文流畅规整,书法刚劲有力。钱面四字直读,钱背八字则旋读。"通"为双点通,背文八个汉字也写得颇有功力,  相似文献   

8.
珍币二品     
天雨 《收藏界》2010,(1):73-74
新发现的“大安通宝”西夏钱 最近在家里整理过去收藏的钱币时,发现了一枚珍贵的西夏汉文小平钱——“大安通宝”。此钱夹在一串明清两代钱币中,该钱币为青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绿色并经风化腐蚀而显示出剥落的包浆。钱文直读,重4.3克,外径2.4厘米,厚0.15厘米,素背。“大安通宝”四字,字体笔划较谱微细,文字工整,  相似文献   

9.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10.
一枚"道光通宝"宝直局小平钱被摆放在某古玩店的玻璃柜里,厚积的土锈层将钱面掩盖,露出钱文平面,虽钱体厚实,形制精美,但不经意时也甚觉平常。几个月过去了仍无人问津,笔者是钱币爱好者,三五番审视后,觉得此钱奇特,也无此品种,遂以一枚宋钱将此钱友谊换取。回来后,待将土锈层剔除后,只觉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枚非同寻常的钱币。此钱钱体包浆自然,铜质精细温润,钱文深峻挺拔,字划  相似文献   

11.
古币二品     
出谱的金代"皇统通宝"小平篆书钱笔者偶然在黑龙江某地集得一枚"皇统通宝"小平篆书钱。"皇"字上半部从"自",同谱上金代"皇统元宝"小平篆书钱一脉相承。是品钱体规整,文字清晰,书法流畅,大小得体,具有金代铸钱之风。铜质精良,包浆锈色熟旧,手感温润,古韵尚浓。钱径24毫米,穿径6.5毫米,厚1.5毫米,重3.6克。  相似文献   

12.
合肥 《收藏》2007,(2):113-113
2000年10月有,安徽寿县出土一批唐朝“开元通宝”钱,从中发现一枚厚重大型“五金”钱,品相绝佳。钱径2.31厘米,重5.1克(见图)。“五金”厚重大钱,民国时期的《泉币》期刊上载有罗伯照先生旧藏及评述:“其钱厚大,俱内外郭,外轮阔缘,背郭多错起爆,五字收缩,似直百五铢,唯其上下横画,出接内外轮。就形制论,似出六朝末期。”  相似文献   

13.
兰金顺 《收藏界》2010,(2):81-81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征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大钱,该泉生坑,红铜质,直径43毫米,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集得这枚“太平真宝”钱。此钱外廓5.2厘米,内径0.9厘米,重48.5克。钱文为篆书,铜质,见拓片和照片。此钱锈迹浓重,似为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钱。对于这枚“太平真宝”钱,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未见  相似文献   

15.
古币三品     
天雨 《收藏界》2011,(1):72-73
独具神韵的"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版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晨星,无需赘言。"  相似文献   

16.
张建功 《收藏》2013,(12):77-79
泉友姜峰先生藏有一枚珍稀的异年号合背新疆红钱.正面为“光绪通宝”。背面为“道光通宝”,直径26.2毫米,厚1.2毫米。  相似文献   

17.
王蕤 《收藏》2009,(4):122-122
笔者于2008年3月在汾阳钱币市场上购得散乱古钱币20余斤。据出售者讲,原本出土约七八十斤。回家后,经仔细清理,得北宋崇宁通宝、重宝大钱100余枚,南唐唐国通宝小平长大字珍稀版一枚、政和通宝小平大字文政一枚、辽钱清宁通宝小平一枚,最为珍贵的是一枚永平元宝小平钱(见图)。该钱直径23.5毫米,品相完好。永、平、宝三字清晰,  相似文献   

18.
叶伟奇 《收藏》2009,(4):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其铜质精良,直径24.50毫米、重3.86克(见图)。正面“乾隆通宝”中的“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相似文献   

19.
海泉 《收藏界》2011,(9):72-73
在《收藏界》2010年第10期,曾刊文介绍一枚铜质"[ ]寗通宝"钱,文章作者认为属稀世珍品,或可能还是一枚母钱。该钱直径36.8毫米,厚3.3毫米,重19.5克,此钱奇就奇在"寗"字上。编辑部和董大勇先生对这枚钱币加了一段导言,认为刊出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有幸在紧邻桂林市的广西灵川县大圩镇收藏到一枚"乾封泉宝"合背钱。此钱盛装在一陶罐中,建房挖地基时被挖出。罐内装有"开元通宝"小平钱几百枚,"乾元重宝"小平钱5枚,"乾封泉宝"合背钱一枚。该币为青铜质,通体包浆显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