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在借鉴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学角度,以新疆所辖15个地、州、市区为研究范围,选取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将旅游总收入作为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分异性的衡量指标,运用泰尔T指数,对1999—2010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及变化作定量研究,并从空间角度作深入分析,指出:新疆入境旅游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逐年减小;北疆内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大,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高,近几年北疆内部差异明显减小是新疆旅游收入差异变动的最主要原因;南疆地带内差异小,变化相对平稳,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持续增加;南北疆经济地带间旅游收入差异小,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低的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特征。最后根据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东西发展不平衡.蒙东、蒙中、蒙西三大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对比鲜明非常突出,不利于内蒙古整体的科学协调发展和富民强区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2000—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三方面分析比较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三大区域的差异.最后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人均GDP指标,运用变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对广东省1995年到2004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势进行探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把广东省总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各区域内部差异并分析各部分对总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研究发现,1995年到2004年间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而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珠三角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的迅速崛起,其省内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也发生显著的变化.文章以人均GDP为变量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全省总体差距不断扩大,"马太效应"明显.并探明:影响江苏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利用简化的坎贝尔一张指数,分析比较得出其中的自上而下因素是最主要的.在空间上,江苏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明显表现为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本文把中国大陆各省市区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以此为区域框架,检验1978-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了σ趋同,并分析导致σ趋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发生了明显的σ趋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则基本上没有发生σ趋同。区域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就业率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虽有影响但相关性不大。因此,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主要依赖于缩小各省市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如果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率差异同时缩小,则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是区域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区域增长差异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和演进方向的差异。辽宁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结构调整滞迟,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后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区域间结构调整的步伐差别很大,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别将是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辽宁省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于解决各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整个区域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shift-share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区域结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7,(3):45-52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以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对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区域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相对差异呈现下降态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有所减小;产业结构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有所减小;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相对差异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8.
经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探讨——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采用了综合区域序位、变差系数、综合差异指数等方法,对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得出区域区域差异有所扩大的结论,并选择出一些优势县市,为进一步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石家庄市1996~201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石家庄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石家庄市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均处在上升阶段,表现为正“U”与倒“U”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L指数,对2001-2018年中部6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内部经济差异是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经济差异较大,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省内经济差异呈明显上升趋势,山西省和江西省省内经济差异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在此基础上,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两个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为缩小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福建省各县域1995—2005年的人均GDP为背景数据,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表现为起伏变化形式.最后对福建省县域经济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闽西和闽北地区经济低增长县域的空间集聚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社会经济指标中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贵州省2000-2007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贵州省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并采用经济区位熵指标分析了贵州省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鉴于贵州农业省的特征,以及人均GDP指标分析结果中存在的矛盾,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区位熵指标较为客观的说明了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2012年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处于中下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利用2007-2012年福建统计数据,计算福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灰关联度,考察指标间的关联程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地级市人均财政性教育支出构建省级教育基尼系数衡量教育横向公平,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教育公平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以夜间灯光亮度和性别间教育差异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公平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教育公平程度和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关系,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当教育基尼系数为0.236时,教育公平程度对省域经济发展最为有利;以夜间灯光亮度为因变量的模型,教育基尼系数的最优值为0.288。研究还显示,教育公平对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基于此,各省政府应统筹安排地区间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地市间教育投入差异较大的省份,应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等方式缩小地区间的教育财政投入差异。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就表现为某一时段的经济空间结构。运用标准差及变差系数,以县域和城市中心城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基于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对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是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特征,湘南三市协同发展过程中,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6.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对福建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货币非中性理论在该区域中的适用性。福建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在福建区域经济中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根据检验结果并结合福建实际,可以从金融机构和政府角度。尝试探索实现福建金融和经济共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瑜  俞霞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3):39-42,76
在海西高速铁路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可为福建省改善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提供借鉴。高速铁路建设对于福建旅游业在开展省际旅游合作、实现省内旅游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诸多影响。结合未来高速铁路建设的前景,福建省旅游业应从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旅游精品等方面实现对全省高速铁路建设目标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福建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福建集群中的一些龙头企业依托已有的名牌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为带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但是在区域品牌创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区域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区域品牌种类比较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为了实现福建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政府、协会、企业一体的区域品牌培育意识,完善竞争合作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品牌层次,促进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