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蔡薇 《中学生物学》2005,21(9):31-33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观上更加突出人本性,使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目标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但在课改的起步阶段,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甚至是怀疑,在各种课改质疑声中,最多的是:课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升学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评价作为学校教育个重要的方面,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此,教育者应把握好评价这指挥棒的方向,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树立多元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起到激励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伟 《辽宁教育》2013,(9X):49-50
<正>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  相似文献   

5.
张俊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1-82,74
"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评什么,怎样评",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教学评价,应走向多元化,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刘红云 《湖北教育》2003,(12):46-47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谈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时曾指出,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我们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实验中,结合我地实际充分发挥测试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愉快中参加测试,并在测试中享受快乐。  相似文献   

8.
孔文韬 《教育导刊》2004,(19):41-43
评价问题是教育的敏感话题,一线教师尤其关心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换言之,学生、教师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点。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素养,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获得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张梅 《新疆教育》2012,(2):128-12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校体育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一轮课程评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课程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8+X+1"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力图从职业发展、就业技能训练、实战演练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性,将普适性就业指导与多元需求的个性化辅导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学生培养模式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离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其中教师、学校和政府是影响学生培养模式转变的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因此,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南阳师范学院通过更新育人观念、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程,坚持以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强化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优化教学评价、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积极营造课堂教学改革氛围等多管齐下的改革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严雪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110-114,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满足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良与优化,从而传授学生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通过对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三个角度的分析,希望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评价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英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但由于农村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学生基础水平差、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资源缺乏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学习和教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处于落后的状态,更谈不上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存在的困难的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期能为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如何落实,成为广大专家、一线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特色的课例研究,对评价特色课的内涵、特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课的价值等,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落实有了载体和抓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评价体系完整性不够、评价实践操作性不强、评价过程规范度较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好、评价结果应用较难、评价导向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以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本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等基础教育理论,从评价目标、内容、指标、实施、保障、课程、应用等方面来整体构建与全面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对增进家校协同育人、提升课程文化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均能产生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工程,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教材建设不仅有利于彰显国家意志、延续文化传承、推进学科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在教师教材观转变、教材政策的逐步改进、教材管理制度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遭遇到了教材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多样化格局下的无序、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不充分等流弊与困境。未来的教材建设应加强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推动主流教材的形成、促进教学方法的同步变革、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并开展后期培训,实现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