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俞芳 《出国与就业》2011,(12):114-115
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壮丽、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并且形成了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会发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极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江南佛教在中国佛教向海外弘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显和最典型的即是江南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日本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日本佛教宗派的形成、教理教义的变革、新宗派的兴起等都与江南佛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牵动着古代众多哲人的思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开辟了中国生死观不同的基本分野,追求现世今生是中国生死论的主旋律。但在中国生死观上,也绝不是单一的入世结构,在人的一生中,要碰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外在与内在的矛盾,因此,入世的主张必须有相应的超脱机制或超越机制作补充。这样,儒道佛的入世、避世、出世的不同生死主张构成了中国生死观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的人具有重义轻生的一面,为了追求现实功业或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体意识没有觉醒,与魏晋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体现了人的本质精神所在,而这一时期人对生和死的态度,是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庄子提醒我们应该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  相似文献   

7.
袁枚是有清一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袁枚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既尊孔又“进退六经”,持有一种怀疑态度;对庄子的思想却一直情有独钟,一生都“爱而颂之”,而且袁枚一生的思想言行与庄子的人生哲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人类的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超过了个体生命本身。因此,人面临死亡时的抉择,表现为一种舍生取义的慷慨。舍生取义就可以概括春秋时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林兰香》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难得的佳作。作品中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对现 世人生的冷静审视,在整个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本文从书中体现出来的儒、 道二家不同的生死观入手,对《林兰香》一书的深层意蕴加以阐述,力图揭示出《林兰香》在才子佳人小说 外表下潜藏的深刻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回族作家石舒清书写回民生活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以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创作的文化精神底蕴,表达了一种超然达观而又积极入世的“两世并重”的生死观念。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白族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通俗小说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出版业的商品化,大批通俗小说集被书坊刻印出版。“二拍”便是当时文化消费热潮中的一个产物。“二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7.
冯定是我国早期的哲学家和伦理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他的思想和著作影响了几代人.结合历史特点和时代任务,冯定在关于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方面、在婚姻家庭(两性关系)方面、在个人幸福观方面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主张调动多种科学理论,综合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在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到青年的现实生活之中,进行人生观的教育.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人生观方面的诸多问题,冯定同志的一些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作法仍有积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禅宗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方式上,从传统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实践;2.目标上,从永恒不变的形而上价值转向当下的感性体验;3.内容上,从对价值实体转向创作活动过程。当代艺术与禅宗生活化的历史意义是双重的:1.高扬了主体实践的历史本性;2.又因为其主观性而使这种发展往往变得平庸。于庸俗化,如何使艺术在解放感性的同时还要触及人类真实的心灵世界,如何在自由创新的同时还要守护艺术的社会理想,将是当代艺术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作家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作家之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方面的原因,亦与传统价值系统的解体密切相关,近佛一方面使“五四”作家入世不忘出世,积极中隐含着消极,另一方面佛教中的自贵其心、不依他人的精神追求,静观默照,直觉顿悟的禅宗思维以及明智通达,理而有情的慈悲境界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文化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