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略论我国书院藏书与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和分析了我国古代书院藏书来源,藏书与刻书之互动关系,刻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分析,以及刻书的四种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2.
百泉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时成为河南省最高学府。从宋至清,著名儒学大师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姚枢、许衡、赵复、窦默、孙奇峰等,都先后在此讲学。除此之外,他们还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的藏书和雕印书版。这些雕印书版和藏书,从内容上讲,经、史、子、集四大类,种类齐全;从装订形式上讲,线装、经折装等,形式多样。因此,这些藏书与雕印书版,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历来有关元代书院刻书研究,皆对杭州西湖书院刻书予以较高评价。本文重梳文献,考辨史实,细究西湖书院刻书详情,认为元代书院刻书是官刻书籍的补充,西湖书院刻书系江浙行省刻书的组成部分,该书院实际承担刊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今存世者仅元人苏天爵所编《国朝文类》一种,其余以往认为系西湖书院所刻者,多为江浙行省及下辖诸路儒学所刻,仅置版于书院而已。西湖书院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南宋太学书版,元亡后这批书版又为明国子监所承继,使得宋代高度发达的版刻成就有了更多的直接传承渠道。  相似文献   

4.
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明代主要藩王的重要书与刻书,并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
明代刻书广告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书坊刻书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为了吸引读者,获取经济利益,书商常常在书籍上划登刻书广告。这些广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反映了明代书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是中国版刻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与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刻书与藏书事业大发展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作为刻书与藏书世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页。考证以袁褧为主的袁氏成员所刻主要书籍之版本面貌,以及首刻《唐伯虎集》之时间与原因,可以一斑而窥全豹,其原因在于袁袠与唐寅相似的受冤系狱的经历以及留事实于后人的目的。在汇集了袁廷梼重要校文的基础上,对家族刻书、藏书特点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记载来看,明代之前,辽东没有设置过书院。明朝建立以后,特别到明代中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书院,作为边疆地区的辽东也不例外。弘治年间,辽东设有3所书院,嘉靖年间又增建4所,总计7所,辽东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甘肃地区出现书院开始于明代。这一地区在明代一直便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地方,卫所林立,为边陲重地。而书院则有着与之相反的气质,是教化百姓、著书立说之地。这两种不同的气质在这里杂糅在一起。明代甘肃地区书院的发展在全国书院发展总趋势中处于薄弱环节。文章试图梳理明代该地区书院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识甘肃书院在当时所处地位,同时探讨其自身的制度和所在地区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析产合户家庭是明代家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析产合户家庭是指业已析产的小家庭在官方户籍上和日常生活中仍然合用一个户名的情况,其结构特征是在家庭财产上分而在血缘亲情上合,从而暂时缓解了一直困扰中国传统家庭发展的两难矛盾,即血缘亲情产生的向心力和财产私欲产生的离心力.析产合户家庭在明代的发展,既有历史传统原因,也有明代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晚明刻书、藏书与知识走向社会深层的互动深刻地体现了科技进步与文化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刻书、藏书之风炽烈使得知识普及化、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剧,缩小了地域间和层级间的文化差异,打破了社会精英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相似文献   

13.
简论元末明初士风转变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江南云集了明初诗坛的大多数精英。他们在战火中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对新立的朱明王朝多是抱有好感,希望能借此得以一展毕生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朱元璋对士人极其严厉的态度让诗人们在迷茫和畏惧中日见消沉,在诗歌创作中反复咏唱起隐逸与逃避的歌调。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畿辅重地河北,其书院和科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组织机构,必然与科举这一选才机制有着极大的关联。从书院的培养目标、分布地域、山长聘任、生徒招生、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其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河北书院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为河北科举大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教育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关羽信仰传播基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庙宇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关羽的忠勇仁义形象符合官方主导思想,再加上文艺和志书的塑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军事活动的推动,到明代后期,关羽祠宇数量甚至超过孔庙,关羽信仰也传播到了海外,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明朝和清前期是华侨与侨居地人民一道开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华侨为东南亚各国日后的富庶和繁荣作出了卓的贡献。本从东南亚国家农业、工矿业、商业的发展方面,论述了华侨在开发东南亚经济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7.
明清石刻诗歌主要内容有:反映战争与人民生活之情状,反映全国各地诗人之行迹和思想,鲜明的适应朝廷要求之思想教化内容,歌功颂德之内容,各地不同风光的多元展示,充当公文角色之内容。明清石刻诗歌与纸质版诗歌形式之不同主要表现在:石刻诗歌多用序与跋,石刻诗歌一般不用或少用诗题,石刻诗歌的刊刻较为灵活。明清石刻诗歌主要作用表现在:补足中国古代文学诗篇,补足中国文学史,补足明清时期记载人们生存状况的史料,有助于文学校勘,以诗进行教化宣传。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徽州方志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这时徽州府邑正式方志的修纂蔚然成风,专志编撰门类多样,志书编纂理论日益丰富,为清代徽州方志编纂热潮的到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桂林石刻诗歌史上,明代诗歌数量占有相当的份量,这些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群体性、闲适性特征,其中部分诗歌创作反映了明诗复古的特点,另有不少诗歌具备性灵之风。  相似文献   

20.
时事剧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时事剧秉着"实录"的精神,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对时事剧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时事剧在那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大量涌现的主观因素,更好地探究时事剧的内在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