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把"数学术语"转换成标准句型》一文,笔者阅后觉得原文有几处不够准确,特写此拙文与原作者商榷。其一,原文"按20%的利润定价,就是定价比成本多20%"。笔者认为按20%的利润定价是把定价看作单位"1",利润是定价的20%,即利润率是20%,定价比成本多25%。错误之处是转换前后单位"1"的量不同了,转换前把定价看作单位"1",转换后把成本看作单位"1"。如一支钢笔成本是4元,  相似文献   

2.
近来读了2005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杨祖志老师的《课下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对联”》一文.我赞同如下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1期刊登了金月明、王金秀两位老师撰写的《凑十法,简?烦!》一文。文童中说“凑十法”作为一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几乎在每个版本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都出现过。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11期刊登了赖永福老师撰写的《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一文,全文从“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调整预设,促进生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前两个观点笔者读后非常认同,但对第三个观点中的“学生自选学习目标与预设偏差时,放弃预设”,笔者不敢苟同,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5.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以后,对于“A是B的百分之几”、“A比B多(少)百分之几”等的百分数应用题,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出现“获利20%”、“赚20%”、“打几折”等数学术语的这类问题,由于对它们的实际意义不清楚,学生解答时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把这些术语转换成标准句型。就容易解决了。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于2012年第5期刊发了田勇老师的《月儿为何会“徘徊”》(以下简称“田”文),2013年第6期刊发了杨继刚老师的《也谈月儿为何会“徘徊”》(以下简称“杨”文)。田勇老师对《赤壁赋》中注释的“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提出疑问,认为“在自然界,月亮只能沿着一个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曾刊登洪涛老师《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一文,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片断与反思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师根据学生操作后的回答板书“9:3=3(盘)……0(个)”,同时从中总结出“除数为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出现了0是余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笔者现对《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6期刊登洪涛老师的《角度变换觅巧解》一文,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13.
阅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田志明老师《关于解方程新旧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议》一文,感触很深,因为我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中,田老师认为,对于非常基本的方程,如6-x=3.5,可以和过去一样,借助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用相关运算律进行解答;对于复杂一些的方程,如x+3.2=5.6-x,则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因为这样也恰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忻叶 《江苏教育》2001,(18):16-17
魏洁今年30岁,几个月前,她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的突出成绩而获得了“江苏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相似文献   

16.
周丽 《四川教育》2003,(6):39-39
传统数学作业的机械练习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感受不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变脸”。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18.
笔者读了《物理教学探讨》2006第五期吴法勤老师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一文受益匪浅,但吴老师认为学生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比较好的设计方案中前三个方案是错误的,笔者不敢苟同,现摘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童年是一段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并对孩子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生命历程。儿童的发展是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中.在对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感受、体验和领悟中进行的。时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数学学习的体验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影响儿童对生活的乐趣.甚至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