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而”作为一个连词,经常运用于人们的笔下,表示所连接的分句是因果关系。然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一个“从而”,却令人费解。这段文字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文章强烈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准确体会其感情。三、教学过程1.展示课件封面(课前展示,画面为蓝天、青山、课文题目,配乐,让学生放松身心)2.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的名字吗?那么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是谁呢?对,是马克思(用幻灯片展示马克思头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的生平情况(幻灯片变为左边是马克思简介,右边是马克思故居)。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1818年5月5…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名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是高中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选用的保留性篇目。教材的编写者将其编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 (议论文单元 )。关于它的体裁 ,教材的编写者在课题下的“预习提示”中指出“这是一篇悼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 ,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就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文本既是一篇悼词 ,又是一篇演说词 ;第二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上述第一个结论地令人产生莫衷一是的迷惘 ,第二个结论不符合《讲话》的实际 ,很有必要讨论一番。勿庸质疑 ,《讲话》是一篇悼词 …  相似文献   

4.
5.
张宏和 《学子》2004,(8):46-46
汉语意义丰富多彩。有时光凭字面难以准确把握它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其渊源方可识其本来面目。现举几例与“人”有关的词汇与大家共赏。1、东道主原指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2、东家子原指东边邻居家的女儿。“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后来“东家子”专指美貌的女子。3、孤家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孤或寡人。现比喻无人帮助的单独之人。如:“闭关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4、孔方兄是“钱”的谑称,而…  相似文献   

6.
7.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昕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索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当前广为采用的教研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丁雄 《学周刊C版》2010,(4):123-12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的一篇悼词,读来催人泪下。全文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但此文的层次划分历来很不一致,本文将从文本内容和悼词这一特定文体的角度,就《讲话》一文的层次划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萧德强老师在《重复例说》一(见《中学语教学》2001.6)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句式的魅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句式运用,堪称经典。文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于课文的句式表达。  相似文献   

11.
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演说辞。理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的含义,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恩格斯谈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6第3期“知行合一”的主题是“言教为本”。桑志军先生对语文教育中的“言教”和“身教”的释义和认识言之在理。郑有才先生以作文教学为例的“语文言教方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本人持赞同意见。饶杰腾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所说:“教师的语言是第二部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刊登了魏菊闽老师的《词的比喻义与词的比喻用法》(以下简称《词》)一文,就词的比喻义与词的比喻用法的关系这一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作了一定的分析讲解,这对广大师生大有帮助。笔者在深受教益的同时,也感到该文就上述问题阐述得并非完美,故不揣冒昧,试作补白,以就教于包括魏菊闽老师在内的方家。补白一:凡比喻句中的喻体是词语时,均用的是该  相似文献   

15.
近日调研,随堂听了一节高一新授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饮誉海内外。不过,在对“从而”一词解说时,举的例句尚值得商榷。 《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11,(4):64-64
唐代的项斯成名前,以诗拜见当时最高学府主管杨敬之,杨敬之看重项斯的才学,并赠诗给他:“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见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标格:风度。解:知道。)后用“说项”指代帮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