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认为有阶级性的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这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认为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表达了作家一定的思想情感,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那么要研究文学的阶级性,就要从客观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主观创作两方面去考察。从客观上说,在阶级社会中,人是以阶级来划分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阶级地位上,阶级性成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第十课中谈到,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的,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常识”,课文对这个观点没有展开,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证。有些同志,对于这个“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至今仍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怀疑不在于自然科学方面,而在于社会科学方面,总感到,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是符合事实的,而说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没有阶级性,则难以想通,似乎与事实不符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几点认识殷国聪政治素质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不同,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领导者都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都应具有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素质。我国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第1期孟宪良文)文章说,要充分地、深入地领会和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这个论述。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路线问题,又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政治意义。1.从政治内涵看,关系到无产阶级实际利益和阶级要求能否实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水岭。2.从政治作用看,关系到党能否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确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思想的奠定,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贡献之一。围绕着阶级利益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利益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和核心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利益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它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里,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革命实践和思想改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并且,由此又可以了解我们应当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意识形态性,这首先涉及何谓“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作为“虚假观念”,乃是一种“遮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一种“解蔽”力量。无产阶级不是一个为本阶级狭隘利益作辩护的阶级,它也没有自己的这种狭隘利益。其阶级性要求,不能充当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诉求。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实践的批判,使他的哲学超越了一切可能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混淆了它同一切旧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不仅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真谛,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9.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价值的合理性。其客观真理性表现在它与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脉相承.更表现在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价值合理性体现在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1.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之所以认为"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是因为这一思想在理论内涵上是从功能角度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进行新的概括的,是用"代表性"反映和提升"本体性"的;在阶级内涵上通过对阶级的分析、制度和体制的比较,得出结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仍然是真正的"三个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这一思想反映出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不是超阶级的真理,而是有阶级性的真理。这种阶级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对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它,运用它。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阶级性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思想,总是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表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因此,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各个政治集团,都采取一定的思想方式来灌输和传播自己的意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丰富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科学性是同它的实践性分不开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都把目光集中于实践、时代、现实生活,他们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需要,为了回答时代的重大课题而研究哲学的。正因为把握了实践的活的脉搏,又把哲学付诸实践,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又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具有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自己理论的勃勃生机。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方针,无不打上该阶级的烙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资产阶级是这样,无产阶级也是这样。但教育方针除了上述根本区别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譬如都必须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等等。这里仅就一些国家教育方针与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表述作一点资料性介绍。1.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准,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道德总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又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就是说,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作为阶级的道德,无论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还是资产阶级的道德,都无法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相匹比,无产阶级的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以及与此相连系的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应当自由开展讨论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曾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在林彪、“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却成了一个理论禁区。他们武断的说: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始终是阶级的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的看法是“谬论”、“反动观点”、“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甚至把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至于有谁主张在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更是犯了弥天大罪,马上帽子、棍子一齐飞来,什么“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任务体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需求,德育任务的确定依据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品德素质要求的反映,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