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却无法掩饰其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现代理性主义以其有限性、不完善性和悲剧意识的新特点昭示着成熟理性的一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机理和人的生存的内在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系统为基础,开辟了人格自主和责任自觉的价值趋向,但由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忽视,也使得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但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文化,仅靠原型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它在某些方面有待发展;现代化的大趋势导致了伦理道德多元化、现实化、自主化,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无序,亟需重构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以规范和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亚洲。正面临着一种“新生存困境”。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早年因自然根源造成的贫穷、饥饿和疾病,转变成了今天因为发达和追求发达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印尼大海啸、缅甸大风灾、中国的四川大地震等.都是这种“新生存困境”的展示。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亚洲的文学现状,却直接改变着我们整个亚洲的生存现实。而这种生存现实无疑会走进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最偏僻的乡村的写作者,我对家乡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写作无疑是这种情感焦虑的结果。面对“新生存困境”,我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去关注那些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永远无语的亡灵,去聆听他们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悠长和最揪心的疑问与感叹。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思考张连生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文化文化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说其简单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无时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说其复杂,是因为每一个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几乎都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据有关材料介绍,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5.
中国原生态神话并不发达,经过历史化改造的神话是古代神话的主要形式,正是神话历史化,将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唯道德理性的现世主义思维方式确立下来,道德的至着至美成为社会存在的唯一条件,也是人们歌颂的唯一对象。中国文学就是这一思维影响下的产物,因此它自觉地依附于道德政治之上,充当道德政治的图解,中国文学功利主义品格,就是在神话历史化的进程中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打碎了乐观主义的迷梦,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存的真实状态描述为一场悲剧。但他们同时也向人类昭示了人们面对生存的应然状态——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号召人们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世界,寻找人生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埃涅阿斯纪》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体现着一种文学的自觉性。它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及文明的深刻思考,包含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它的形式风格也处处表露出作者“斧凿”的痕迹。后世欧洲文学中表现出的深刻人本精神和理性反思,更多的是继承了维吉尔的传统,其影响远远超过荷马。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体现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他们爱国热情高涨,民族自尊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德意识、文明行为等日益成为多数大学生奉行的道德准则。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身心修养,盲目追求享受,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在学风问题上,存在着得过且过和考试作弊的现象;公德意识淡薄,基础文明较差;人际关系趋于庸俗化等。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非常迫切。环境对人的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反之,则会阻碍大学生道德建设。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颖  赵华锋 《家教世界》2013,(7X):230-23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丑陋现象,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对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文化冲击等,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和取舍。对广大高校学生来说,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的社会经济关系导致的文化多样性环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也直接导致他们产生某些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质疑,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之信仰与气节的根本。因此,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保持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品格,是现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风俗文化与道德建设刘锡钧风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体最生动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心态的表现。它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风俗文化与传统道德文化具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特征。某些风俗文化中包含有浓重的道德文化,某些传统道德文化中也蕴涵着许多...  相似文献   

11.
中西传统自由观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中国传统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强调道德自律,认为当人达到了求真、至善的境界,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从而也就获得了自由;西方人的自由观强调理性,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它与性恶论相联系,认为为了达到自由状态,人必须防止被他人强制。中国人由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而忽略了制度性构建;西方人由于被功利主义所诱导,而忽略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得知,这两种自由观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客观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弘扬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 ,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 ,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的题词精神 ,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革命道德丛书》。这是一套系统整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80年中国革命道德史料的大型出版物 ,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参考教材。这套丛书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的姊妹篇 ,两套书从总体上勾勒出中国几千年道德文明的发展轨迹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革命道德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变革和创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任丛书编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转型是现代化的深层内涵 ,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在中国 ,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是用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启蒙和塑造中国人这一构成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文化转型 ,必须批判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诚信的概述 在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诚信,就是诚实、诚恳和信用、信任.诚与信从道德意义上理解,意义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此作了解释,指出诚就是信,信也就是诚.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两者都包含着人与人相处时应当诚实无欺、信守诺言的内涵.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诚"、"信"作为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物质安逸的同时,却义倍感精神世界的空乏,其中尤以道德品质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最为严重.这种不良现象也侵蚀着中学校园,当代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代政治文明主体是主权属民,其核心理念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法制。政治文明制约着道德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道德文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推动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侧重从人主体自身的因素出发,认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科技、政府投入等外部因素外,还有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方式落后、传统文化的局限等内部因素。对此应采取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贫困地区民众的科技意识;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力度,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实行贫困地区城镇化,加快贫困地区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等治理良方。  相似文献   

17.
侧重从人主体自身的因素出发,认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科技、政府投入等外部因素外,还有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方式落后、传统文化的局限等内部因素。对此应采取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贫困地区民众的科技意识;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力度,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实行贫困地区城镇化,加快贫困地区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等治理良方。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文化中的一种,道德随着文化的进化而进化。中国社会正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中国民众正从传统深处走出来,与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会面,从而由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同样德育模式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文章通过引入一个文化的立场,使道德研究回归到本真状态,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教育元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愈加受到人们的崇爱.这不仅因为它以完美的形式传导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好感受,同时,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对美的具体观照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种重道德、重伦理的精神特征,无论是在创作实践及审美评价中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重要的命题和美学传统,那就是对“善” 的追求.而书法审美中这种重人伦的特征,也正是对人格精神的弘扬和礼赞.本文旨在对书法美的分析与思考,从形与神、物与心的相互关系里探究其人格精神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