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其中,利玛窦的易服,一直被视为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史中的重要事件。利玛窦易服至少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修道服改穿僧服,第二次是由僧服改穿儒服。在易服问题上利玛窦并非首创,在日本和印度早有先例,也就是说在社会情境颇为类似的整个远东,耶稣会的易服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耶稣会内部在易服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曾引起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至利玛窦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利玛窦两次易服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本质上都在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2.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3.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朝后期,耶稣会士给古老的中国大地送来了"西学"和"天学",使得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儒生有了独特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则显示出士大夫身上固有的文化传统,使得儒耶文化相遇时有了相互融合、吸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明朝后期,耶稣会士给古老的中国大地送来了“西学”和“天学”,使得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儒生有了独特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则显示出士大夫身上固有的文化传统,使得儒耶文化相遇时有了相互融合、吸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明末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逐步确立了"合儒易佛"的传教路线,将佛教作为批判对象。一个半世纪之后,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刊行,本文以该书原典为基本材料,通过实例揭示这部被视作"西方早期汉学三大名著"之一的著作对耶稣会"易佛"方针的沿承。  相似文献   

7.
“天”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中国文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对这一关键词的解释更具“弹性”。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正是利用中国之“天”的特点,提出“合儒”策略,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目的当然是要传播基督教,但他们的适应之道却给当时中西文化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8.
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为学、君臣交流的重要手段。蒙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认同并践行汉制,推行中华文化。其中,对经筵制度的重视与推行,是其儒化、汉化的重要体现。此举不但提升了蒙元皇帝的儒学水平,而且加速了蒙元的汉化进程,反过来也直接促使了蒙元对经学、儒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略论利玛窦与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明清之际来华的一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状,他大量研习儒家化,巧妙地利用儒家学进行传教。主要体现在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与儒教的相通之处;采取自身汉化的方法,生活习俗儒士化;利用知识传授,结识、拉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求得他们的支持。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利氏的“补儒”、“合儒”乃至“超儒”的思想,即把基督教化渗透到儒家化中来,使中国全面走向基督。  相似文献   

11.
16-17世纪,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始被导入中国。作为导入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介绍了耶稣会教育的学级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这些标志着当时欧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也能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上述介绍,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了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未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因此,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实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沟通中西、承启古今的关提点,也可谓清末第二波“西学东渐”潮流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明清期间耶稣会士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低调一派的学者认为,“来华的天主教士所介绍过来的书籍,多系欧洲中世纪或中世纪以前的旧货。他们介绍过来的科学书籍,也是用天主教神学宇宙观改造了的古希腊科学”犤1犦。有些学者虽然承认耶稣会士传来的西方科学对中国科学做出了贡献,但还是批评耶稣会士“对十六世纪出现的那些最富于革命性、危及封建神权基础的自然科学成就,却缄口不谈。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物理学、开普勒的行星三大定律,都是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但他们或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13.
补白     
@袁立:清代儒臣的动物式生存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理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她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嵌缀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她的作品,历来为人们交口称赞。李清照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绝后”①的文学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涵养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给了她丰富的养料,特别是她对儒佛道思想兼收并蓄,使得她才高学博。本文试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论述儒佛道思想对李清照及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吸收黄老道家“以奇用兵”的思想,提出并实践了“奇正互用”的军事原则,重视雕剿游击之法,充分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经世价值,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世纪,在欧洲受基督教冲击的天主教,急需寻找欧洲之外的传教场所,于是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播基督教文化外,也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虽然发生过冲突,但耶稣会士也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不少的儒、道经典著作,这一交流,曾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曾国藩以“静”治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国藩以"静"治军的思想主要来自于黄老道家,表现在守营以静、以壕为兵和攻城以静、围城打援两方面,充分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经世价值,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她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嵌缀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她的作品,历来为人们交口称赞。李清照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绝后”的文学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涵养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给了她丰富的养料,特别是她对儒佛道思想兼收并蓄,使得她才高学博。本文试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论述儒佛道思想对李清照及其创作的影响,探究她成为天才女作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她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嵌缀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她的作品,历来为人民交口称赞。李清照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绝后”的文学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涵养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给了她丰富的养料,特别是她对儒佛道思想兼收并蓄,使得她才学高博。本文试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论述儒佛道思想对李清照及其创作的影响,探究她成为天才女作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宋君荣于1722至1759年间在华,在中国上古史、天文史、天文观测等领域均卓有建树.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宋君荣研究史进行初步勾勒,通过梳理可见,近二百年来,学界对宋氏材料的整理渐趋丰富,对宋氏多领域学术成就的评介也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