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我于1959年初到美国,在未去美国之前,我曾和香港一些报纸的主持人谈过,到美国之后,如果能站得住脚,就写一些通讯,寄回香港的报纸发表.到美之后,中央社前驻华盛顿主任、我的旧同学庐祺新兄替我弄到一张临时的进入白宫出席总统新闻记者招待会的证件.当天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接见记者,由于我拿的是临时出席证,办事人不知我是何方神圣,就让我坐在第二排,这个安排很好,如果不是坐在第二排.外国记者一般身材比我高大,他们站起来抢着发问,我就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2.
七、湖南发生政变,谭延闿被迫下台湖南自驱张后,内部发生的派别斗争,是谭延闿的一种不治之症。先谈三路斗争: 湖南向有中、西、南三路之分:长沙、岳州、宝庆为中路,常德、澧州、辰州为西路,衡州、永州、郴州为南路。此项路线的划分,是清朝末年的湖南办理新型高等教育,按地区分设中、西、南三个师范学堂,以便利各县学生就近入学而始。自此以后,路界门户之见扩大到用人行政的问题上,西南两路人士均力争省政府用人应按三路平均分配,反对中路人独占优  相似文献   

3.
五、我开始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上海各报发展地方通信的过程。我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是在湘军驱张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谭延闿重回长沙再主湘政之时。前文讲过,我写“长沙通信”是从上海时报开始的。时报编者称我为“特别通信家”,以示与普通访员有别。今天我不妨坦白地说:当时我既缺乏采访门径,又无写作经验,只是把一些街谈巷议连缀起来,写成一种似新闻非新闻、似小说又非小说的“大杂烩”,实在幼稚可笑。这种临时的办法,当然不能持久。一九一八年,我为国难家仇,要暴露张敬尧祸湘乱国的罪行,又经常在上海报上发表通信,  相似文献   

4.
我自一九一二年参加长沙《女权日报》,至一九四一年退出上海《新闻报》,时间恰恰三十年。此后虽然断断续续地为各地报纸写过一些稿件,但都是“客串”性质,不列入“记者生活”以内。现所写《记者生活三十年》,由于事隔多年,记忆十分模糊,昔年旧友,凋零殆尽,虽有个别健存,对我也不能多所帮助,因此本文所记,不免与事实有出入之处,希识者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美国图书情报教育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从60年代以来美国图书情报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学校数量、学生数量、远程教育、学科间的融合、教师队伍等方面分析美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要问,世界上最催人老而又最能让人保持青春的职业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新闻记者。当我在记者岗位上迎来春天的第三十次回归的时候,我自己都感到惊异,命运对我竟是如此严峻又如此厚爱。 1959年夏天,当我刚刚摘下大学校徽,摇着一对漂亮的长辫子跨进四川日报社大门的时候,如果我早知道记者生涯中还会有这么多荆棘,我那轻快的脚步也许会变得趦趄不前。而今,我历尽沧桑,年过半百,仍然活跃在新闻采写的第一线,我不能不庆幸自己经受住了人生风雨的考验。我是一个记者,事业需要我敏锐犀利,雷厉风行,四海为家,挥洒自如。但是我又是一个妻子和母  相似文献   

7.
178 4年 ,第一艘美国商船驶达中国的广州口岸 ,由此揭开了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和这两个伟大的人民之间相互交往的序幕。从那时到现在 ,已经 2 1 8年过去了。在这一段时期内 ,在两国人民和两种文化之间 ,起着沟通作用的 ,中国方面主要是华工和留学生 ,美国方面主要是商人 ,传  相似文献   

8.
文章依据最近30年来的财政收入统计数据,得出河南省图书馆财政收入与河南省财政收入基本同步增长的结论,但也存在总量小、周期性波动较大、缺乏长远规划、决策随意性大等特点.作者建议河南省图书馆财政收入应占河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年增长率应略高于同期省财政增长率,河南省图书馆购书经费应占河南省图书馆财政收入的20%.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漫漫长路苦,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作为历次奥运会的重头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将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奥运会开幕式?除了亲临奥运赛场的“在场”的观众以外,北京奥运会对全球公民来说都只是一种“再现”的媒介仪式和视觉景观。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美轮美奂、惊艳世界的开幕式以其匠心独运,大气磅礴,恢宏不失雅致,  相似文献   

10.
回望我国三十多年的流行阅读史,我们发现,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流行阅读辐射出来的.流行阅读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整齐划一走向庞杂多向,从深层聚合走向表层发散.简言之,三十多年的阅读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阅读,到20世纪90年代“物质”阅读,再到新世纪以来“个体”阅读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新闻定义的研究经历了从不成熟到繁荣的发展过程,从树立权威定义(陆氏新闻定义)到反思、重建的过程,研究越来越规范、深入、多元,针对不同的媒介环境、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人们对新闻定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12.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研究恢复,打破了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对西方新闻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闻价值的一系列研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学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价值的概念入手,认为新闻价值是一个体现关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3.
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闻真的存在一种娱乐化的趋势吗?这是最近美国对其主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时提出的疑问。这项由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Medill新闻服务华盛顿局主持的研究,对包括《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报》、《洛杉矶时报》、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等16家主要新闻媒体,在1977-1997年的6,020个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项研究的第一部分比较了1977、1987和1997三年中7家媒体…  相似文献   

14.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口述档案研究逐渐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涌现了一批围绕口述档案的概念与范畴、价值与作用、收集与整理以及开展口述档案抢救保护的意义与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的成果。对我国口述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利于推动口述档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1946年3月中旬,长春的冰雪已逐渐消融。这是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迎来的第一个春天。一天上午,美国合众社、美联社、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四位记者(其中还有位女记者)来到长春。他们是到东北采访的第一批美国记者,我在市中心的大同广场与他们巧遇。他们刚从沈阳乘火车来,没有人接,也不懂中国话。几个人都穿着美军的草绿色大衣,正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专门社会职业的新闻记者群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归新闻记者职业本身,是这一变化的趋势。同时,其他各种关于记者角色的认知仍有存在的空间,呈现出一种观点的多样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向武 《今传媒》2005,(3):4-6
记者,这个充满着理想和传奇的职业,让多少人怦然心动,奉献终身。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记者的年龄一路走低,30 岁就成为入行的门槛。改行?还是跳槽?成了传媒界30岁以后记者们“哈姆雷特”式的生死悬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