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渐行渐远,五湖四海的邮商也己陆续回归邮市。去年腊月二十九日下午,上海卢工邮市便人流稀少,除夕至大年初六关门落锁,初七清晨,卢工邮市大门口又迎来了阵阵吉祥的鞭炮声,在高升的爆竹和一片欢声笑语中,上海卢工邮市也和全国各地邮市一样,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大牛年,这一年中,广大邮人将会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心愿。  相似文献   

2.
周正谊 《中国集邮》2000,(11):29-29
评论邮市的文章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投资者,希望有更多的回报,“套牢者”冀望于一朝解脱;以经营邮品为职业的,最好天天是牛市……。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上述各类“入市者”的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3.
邮市见闻(51)     
每年一度的“歇夏期”又一次光临邮市,稀疏的出摊者与偶而光顾的集邮者让人感到今年夏季邮市的“低温”。经过1年多的大浪淘沙后,纷纷开张的邮市已所剩无几。在上海,也只“卢工”和“云洲”有些规模。少数多次经历邮市暴热骤冷的邮商仍驻守“岗位”,成为邮市中的“铁杆”,从某种意义讲他们是维系邮  相似文献   

4.
中国邮市成为集邮爱好者的市场,中国的邮市春天才会到来。这句话已被数次邮市高潮所验证。邮市从“炒邮”演变为“炒政策”,是中国特色邮市的新发明,其实也是“政策市”的宿命所决定的。2004年这波行情的出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但邮发406号文件中朦胧的“邮政分家”消息,猴年邮票的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邮票市场异常火爆,投资邮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将邮票视为“绿色股票”,称邮市为“第二股市”。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美丽光环包裹下,一大批原来对邮票不甚了解的人纷纷涌入邮市“淘金”。似乎“炒邮” 已完全成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而由此引发人们对邮市的种种幻想和大量媒体并非恰如其分的宣传,更使盲从者日众。号称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在双休日内整个公  相似文献   

6.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8,(11):18-18
主题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邮市的展望”的全国邮市联谊会第九届年会将于11月7-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邮市永远有希望?奥运会后如何营造中国邮市的新环境?”将成为与会代表的共同关注点。  相似文献   

7.
“这些天你怎么不去邮市啦?”“没啥去头,离解套还远着呢!”这是一位钟情于邮市炒作的散户投资者对我说的话。邮市自2001年4月底“井喷”反弹行情结束后一路下跌以来,许多入市的邮市散户投资者都深陷其中,连一些资深的邮商大户也在劫难逃。套牢了,怎么办?邮市投资者在如何对待邮票套牢面前,却大有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春巡邮     
张宇 《集邮博览》2011,(2):90-91
每次外地的邮友来长春,见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长春的邮市在哪儿,怎么走啊?”同样爱好集邮的我,如果去外地一定也会这样问。邮人逛邮市可以说是最惬意的享受了。现在全国各地的邮市很多都与古玩市场在一起。长春的邮市也不例外,邮市在市区内分布得比较零散,对外地来长春寻邮的集邮者来说,要想逛遍长春邮市并非易事。今天,笔者就当回向导,带您一道将长春的邮市“连连看”。  相似文献   

9.
近年,除了缩量普片外。邮资封片在邮市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大不如前,从各集邮媒体关于邮市行情的报道中,也很难找到“封片”二字,即使偶尔出现, 也多被冠之以“死亡板块”、“明日黄花”等贬义的评价。那么,曾经风光无限,属邮市中主流热门板块的邮资封片,如今何以在邮市中少人  相似文献   

10.
1月下旬临近春节,我两次去逛闻名全国的“月坛”邮市。“月坛”邮市原坐落在北京月坛公园内,去年6月上旬,由于“还绿于民”,月坛邮市搬迁至三环中路马甸的“福尼特”商业小区,因而就冠以“福尼特月坛邮币卡市场”的长名,颇有点“土洋结合”的味道。这个我简称为“新月坛邮市”的,倒颇具规模。它设在一种简易的展览厅内,没有楼层,空间高大,分两个区,显然是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中国邮市没德性,一救就发疯,一打就趴下。在连续不断利好的条件下,让人百思不解的是,牛市刚露头就发烧,尽管多少人士苦口婆心劝市,要慎重从事,但总是我行我素,这其中原因何在?其实正是有“利好”多出,各类炒手才有胆量把它炒到天上后一松手,再让它变成熊样回到地面。纵观任何投资市场,其牛熊交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决不是单靠理智所能控制的,必须要有一定强制手段。而这方面邮市很难办到,因为邮票印多了打折,印少了暴涨。那么如何是好呢,有三条路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春季,京沪等几个大城市邮市曾火爆一时,有的记即以“井喷”这种耸人听闻的字样加以报道,似乎“邮市的春天”(像1997年那样)又来临了,邮商们赚大钱、做暴发户的机会又到了。殊不知,不过月余,迅即泡沫散去、尘埃落定,“井喷”短命结束,于是就有人唉叹“邮市顽疾”难治,纷纷开出新药方。其实,“井喷”的短命是意料中事,决非偶然,根本病症在于邮市操作不符合客观规律,一直在误区中挣扎,不是让邮市服务于集邮活动的需要,而是竭力张扬“邮市左右集邮”的片面个性,其结果必然如此,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邮市见闻(52)     
今年“歇夏期”的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邮市出摊率仅二三成,但还比入市者多得多。当7月初各邮市收缴第3季度或下半年摊位费时,一些做生意不够付摊位费的邮商只好撤退,从而使本已空空荡荡的邮市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不由让人又一次回想起4年前邮市的“惨”状,当时大起大落的情形与目前竟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14.
“市场永远正确”这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一句名言,笔者在邮市里偶尔也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最近几年在集邮者与邮商中,对邮市的报怨超过了对邮市的认同。有人说.邮市连续7年低迷,连一些优秀的老纪  相似文献   

15.
邮市见闻(34)     
1996年的邮市“炒”得热吗?邮商和集邮者皆甚关注。经过去年邮价两次起伏、“黑马”突现和发行“三张”的周折,以及年底总公司价目表的“浇油”,使人看到了邮市振兴的火苗,于是新年伊始,邮市显得格外的闹猛。每逢双休日,摊位早早租光,邮人穿梭如织,摊主喜上眉梢,门票收入也大幅上升,呈现出一派兴旺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要“救救邮市”。邮市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谁有力量、有办法去救邮市。救活的邮市是什么样?我们不是常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吗?据了解,类似月坛邮币卡市场这样的邮市国外是不存在的。我们与谁去接轨?这几年邮市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到底有多少集邮者去邮市买邮票?邮市向何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2月21日,本刊在迁址后重新开张的大钟寺宜美嘉月坛邮币卡市场召开了座谈会。与会的邮商、邮市管理者和集邮者畅谈了他们对目前邮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邮市疲软已经多年,虽时有反弹,但总是“昙花一现”,寿命不长。尽管邮政部门奋力“救市”,但仍然越走越“熊”。在长熊的邮市里,如何选择品种进行投资呢?笔者认为从“小”入手当是良策。具体讲从“三小”入市。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6月9日月坛邮市因“退园还民”搬迁开始,北京邮市经历了多年风雨,经常被“如何选择”和“搬迁”问题所困扰。邮商、集邮者和投资者都希望有一个利于健康发展和行情展开的市场,但终因“搬迁”而使美好愿望难以成真。由于场地不稳定和条件问题,加之经营竞争,有时一分为几,有时几足鼎立,几年来,邮市从未消停过。  相似文献   

19.
咨询窗口     
作者的话“邮市漫步”恢复写了3年,承蒙广大读者厚爱,这个栏目尚受欢迎,颇欣慰也。“邮市”这个概念很大,无论哪个时期、哪个国家(或地区)、哪个品种的邮品都能涉足去“漫步”一番,笔者也是试着这么写的。但任何一个课题,讲多了,总会使人发腻,故而决定将“邮市漫步”暂息,代之以“咨询窗口”这一新专栏,希望能一如既往得到大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邮市见闻(50)     
光阴荏苒,从1990年第4期首次刊出“太原路邮市见闻”,1992年第4期易名“邮市见闻”,不觉本专栏已满50期之数。回顾50篇小文,正是我国90年代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