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对他的人生追求、诗歌创作,以及田园生活等均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他追求声名的高标准化、想象的完美化,以此获得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人生优越感。  相似文献   

3.
南宋词人黄的渊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词人黄,受崇陶之风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渊明情结。他崇拜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与顺应大化、保素守真、悠然自得的高尚人格,同时,与陶渊明一样,其内心亦有不平静的一面。这是在南宋新的历史条件下,宋人对陶渊明等隐士的隐逸人格做出的时代文化解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贯云石是元代作家“慕陶现象”的个例。从他与陶渊明家世与经历中,从东晋与元朝种族歧视与官场斗争现实中,可以看到贯云石慕陶而走向隐居的原因。贯与陶的隐居行迹虽异,但以与对屈原、李白的景仰相较,于惺惺相惜之中,他对陶渊明则情有独钟。他歌颂陶渊明,效法陶渊明,诗词曲中描绘田园风光,赞美隐逸生活,“寄酒为迹”以抒发情怀,都酷似陶渊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陶渊明的怀古意识,以前学者们都只强调他那种道家式的返朴归真.但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没有像老庄一样表现出绝圣弃智的思想倾向.他对儒家典章文化的珍视态度,使他的怀古有了另一种取向.这两种怀古,我们分别称之为古朴的道家式怀古和古雅的儒家式怀古.和历史上道家与儒家的对立一样,这两种取向之间是有一定矛盾性的,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对孔子的态度上.怀古理想的二元特征对陶渊明的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朴素的五言诗和古雅四言诗相得益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意图使历史的光芒进入并照亮现实,将古人的事迹纳入现实性语境当中,以古现今。陶渊明怀古是以古人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以古人的穷通得失之际遇抒发个人出处仕隐的志趣。这些作品对历史人物活动的复现,是借历史以保存现实,隐喻地展现了自己的情操与思想。诗中之古以现实之今为背景,古人其实是现实人生的镜像,虽日怀古、咏史,实质乃为咏怀。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真谆的人格历来为后代文人仰慕。本文以陶渊明崇高的人格风范为立足点,从高蹈出世,不染纤尘的陶渊明和现实生活中自然真实的陶渊明两方面探讨了他真谆人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计9600余字),生前只被人看作为诗“直作农家语”的田舍翁,死后名气却越来越大。从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集作序以来,历代慕陶、效陶、评陶、和陶者不绝如偻,影响经久不衰,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愈显重要。本文认为,除了人们对他的人品和人格理想的钦慕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则是陶渊明归田园后所作的那些平淡隽永之作,建筑起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0.
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相似文献   

11.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体系完备、内容丰赡、论述严密的诗话著作,它对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格调"之外力倡"神韵",于"体格声调"中融入"兴象风神",试图以"神韵"来消解"格调"造成的限制,成为向"神韵论"过渡的桥梁。同时,它在体例、结构方法诸方面构建了诗学批评著作的新标准,颇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诗学理论。但是由于受传统反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之贬抑多于褒奖,研究不够深入和客观。  相似文献   

12.
王僧孺是南朝宫体诗人,他的诗歌特色,古人谓其"丽逸"。据王氏诗作考察,其诗"丽逸"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在内容上,多用清新亮丽的景致来抒写忧愁的情感;二、在结构上,重视诗末抒情言志。此二者都能造成一种阅读受挫的诗歌张力。  相似文献   

13.
探索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是解决古代文论向当代文论转型的关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基本原理,古今文学的基本原理有相通的共同方面.二是理论范畴,古代文论的大量范畴仍为当代文论使用.三是多维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战争从一开始就作为人类的衍生物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最原始的口头文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战争的。本文通过部分文学名著对战争的描写,简要分析了世界历史上和近现代战争的起源、性质及其目的,并试图从人性、民族性格、文化等方面对战争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突厥语动词ti-是古代突厥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动词之一。它在古代突厥语中表达的语法意义较为复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本文试从ti-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方面对该动词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诗词在艺术表现上也是绚丽多姿的。本文对其中较多出现的“男作女声”创作的类型、内涵、艺术效果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方面对第五届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全面描述,一是近年乃至五十年来古代散文研究的回顾总结,二是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研究,三是历代散文研究,包括总论和作家研究,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古代散文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福建长汀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在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多类似性,凤凰古城凭借其区位优势、开发条件、独特的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等使古城旅游独领风骚,也为长汀古城的古城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借鉴凤凰古城旅游成功经验,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突出古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才能提高长汀古城旅游的档次和品位,使长汀古城成为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古城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总结百年古文献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古文献学的发展态势,拓展研究空间,深化研究内容,提出前瞻性对策,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建设古文献学科、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置于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首位的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周少川教授的文章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文献学研究的方向。王记录教授的论文讨论了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五个问题,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张升教授的论文论述了兴起于西方的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