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课的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少地区的一线体育教师对“课课练”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出现一些效果不良“课课练”的现象。“条件作业法”是指在教体育课教学中,为掌握某一动作而设置的一定的作业条件,并把动作限定在一定的规格上,学生按照这种条件练习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某一动作的要求。据此,本文以篮球课教学来说明“条件作业法”在“课课练”中的运用,利用“条件作业法”将体能练习(课课练)与篮球技术教学有效结合,旨在为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构建条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学生“自喊自练”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自喊自练” ,即在体育课教学中 ,学生一边自己喊口令 ,一边做练习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课堂组织人数的多少 ,又可分为全班的“自喊自练” ,小组的“自喊自练” ,一个人的“自喊自练”三种。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进度、目标、任务 ,灵活使用。一、“自喊自练”的教学步骤与运用(一)步骤1 灌输常用的口令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口令的教学 ,并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口令的喊法。2 选择恰当的教材 ,认真备课“自喊自练”并不是适合所有教材 ,所以 ,教师应选材备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 寓口令教学于教材学习之中在新授课开始 ,就…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认真听、仔细看、勤动脑、刻苦练、创佳绩”的“十五字”口诀学习法。这是一套体育课的主动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克服体育课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现作如下简述。“十五字”口诀(见图1)的轴心是“主动学习”。其中课前、课中、课后是学法实施的三个环节。“认真听、仔细看、勤动脑、刻苦练、创佳绩”的五个方面各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见图2)。“认真听、仔细看”是前提,是初步的感性认识。否则以后不知道练什么和怎么练,更谈不上学习过程,“勤动脑”也无从谈起。“勤动脑”是学法的基础,在认识规律上相当于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把从直观中得到的认识,在实际练习中的体验经由自己大脑的分析,进一步从理性上认识到动  相似文献   

4.
<正>一、“攀登与爬越”教材简介“攀登与爬越”属体操类教材,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重要实用技能,是小学体育课中健身和教育价值极高,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通过学习攀登与爬越的技术,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上肢、下肢、躯干的肌肉和韧带的增长,发展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体验到勇敢、果断和不怕困难的优良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5.
“教懂、教会、教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始终涉及到的问题 ,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教法改革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体育教学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体育教学中教不会、教不懂、教不悦的状况普遍存在 ,一些学生在他们走出校门后 ,竟与体育分手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有直接关系 ;与我们把体育理解成机械被动的教育工具 ,缺乏乐趣有关 ;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 ,学会运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学生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 ,没有真正体验体育教学中的“懂、会、悦”。其主要原因有课程设置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场地设施及师资力量问题等。1 “懂、会、悦”三者相互关系体育教学中“懂、会、悦”三者的结合是最完美、最理想的体育课 ,三者缺一都会在教学中留下遗憾。三者的有机结合 ,会使体育教学产生 8种不同效果、不同类型的课程 :理想完美型 (既懂又会且饶有乐趣的体育课 ) ;理性愉快型 (虽懂也悦 ,但没有掌握实际技能的体育课 ) ;愉快练习型 (虽会虽悦 ,但缺乏道理讲解的体育课 ) ;理性练习型(虽懂虽会 ,但不受学生欢迎喜欢的体育课 ) ...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实践证明,“课课练”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系统、科学地安排“课课练”,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不断地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素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效地落实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形成条件反射后,能促使学生利用“想功”(即头脑里产生对运动表象的回  相似文献   

7.
浅谈体育课中的“课课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课练”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专门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课课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增强了运动能力,为以后学习和掌握难度较大的动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堂与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超越技能,强调学生主体的构建。“乐学”是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学习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慧动”是在“乐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过程。研究尝试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走向“关注学生”、从“单一管理”走向“协同管理”、从“课堂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从“体育课堂”走向“课外体育”四个方面实现体育课堂中的“乐学”与“慧动”,发挥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 体育课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育教育的基础。那么,要上好一堂体育课,依笔者之见应做到“熟”、“精”、“活”。 一、“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1.熟悉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它对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时数都有详尽的规定,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教学规律。因此,熟悉大纲,将大纲的精神融汇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熟悉教材。熟悉本节课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材所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的“满负荷”,指的是学生通过一节体育课中的各项活动,心理上的要求得到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获得合适的负荷。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探讨相应的教学法,包括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导下,我们一改过去以自然班(男、女生混合上课,为同年级的两班合并男、女生分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并对重点教材试行“教、学、练、考、赛”组织教学的五步教程。这一改革,客观上缩小了过去因性别而存在体能上的差距,使现在的教学班在整体水平上更加接近,从而给教师安排和组织教学带来了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的“心理负荷”和“运动负荷”是当前体育课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心情愉快中掌握技术动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课运动负荷高峰出现时进行难度大、量大的练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与锻炼效果。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点体会。一、关于体育课心理负荷一位外国专家在谈到如何衡量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时,曾形象地说过:学生有“笑声和汗水”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一看法虽欠全面,但就实现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而言,还是可取的。什么是“笑声和汗水”呢?具体来说,“汗水”应指体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主多副”教学组织与方法中的“一主”是指在一节体育课里只有一个主教材,主教材是依据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确定。“多副”是指在每节课中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选择的若干个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从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或是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体育游戏、乡土教材等。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大纲规定:中小学体育课的任务,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三基”教学以外,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各种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性等)水平。如果体育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课练”,就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田志军 《体育师友》2011,34(1):57-59
通过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比较,分析了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并针对如何上好体育课提出处理好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体育教师要懂技术、懂学理、懂教法、懂感情,注重体育课中色彩的教育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又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评价中对1节课的基本要求是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意在提高1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确保体育课的实效性,而"少讲多练"意在保障学生的练习时间。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落实合理的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密不可分,在体育课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还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 多少年来,“精讲多练”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有效地限制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广大体育教师也都自觉地按照“精讲多练”的要求,去组织体育课教学,并将此精神作为衡量课的依据之一。“精讲多练”曾对提高我国体育课教学质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精讲多练”,就不难发现这个术语的含意本身有一定的弊病,已不符合现代教育对讲与练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精讲”与“多练”的同时,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课课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课课练"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也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课课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增强运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掌握难度  相似文献   

19.
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课练”,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每节课上完后进行的练习,它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效率高、同步性、补充性等特点,但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也很少有老师坚持“课课练”。是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不需要“课课练”,还是因为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20.
“家常课”即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体育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精心设计并演示了许多“公开课”、“示范课”等,这些课的确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而且让人大饱眼福,但与“家常课”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只有做到“鱼翅当作萝卜青菜吃”,才能上好新课标下的“家常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再认识体育课改在举国上下学习新课标的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课改进行了再认识,比如怎么选择教材?如何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预防“新式放羊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