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和自然野趣的审美风气造就大气恢弘的绘画成就;宋代内省法度的绘画思想,内敛含蓄的审美风气,形成了清丽雅致、工写相宜的艺术魅力。研究唐宋时期花鸟画可以推动现代花鸟画的创作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千余年来,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传承着人们的审美意愿,伴随着华夏民族之历程。正确解读文人画中诗画结合的历史背景、创作思想和审美取向,有助于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赖仕贤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92-93,96
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创作题画诗九十余首,山水画类的题诗就占了三分之一。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之多与当时文人画的兴起不无关系,本文试从黄庭坚题诗中所体现出的尚韵重意的画论观和诗画相融的审美追求进行阐释,管窥宋代文人画思潮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介因素。而创作主体在诗画创作中,单纯地描绘物象和由物象组合而成的“景”,并不能构成诗画交融。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诗画素养,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否运用诗画的原理、运作规则和操作技巧来选择、组合、描绘物象,为诗画交融的最终完成者审美主体提供可资挖掘探求的凭借和线索,就成为构成诗画交融的最为根本的条件。完整意义上的诗画交融是离不开审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作用的后期制作的,缺少了审美接受者审美创造的译码程序,诗画文本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积而已,更不用说诗画交融了。手卷和运动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的成功创造和运用增进了诗画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时空互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拉奥孔>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绘画的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空前繁荣。宋代院体花鸟画以精妙的写实技巧,自然清新的美学面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写实艺术的审美特色。考究宋代院体花鸟画创作,可以认为,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其审美特征的形成:从院体花鸟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两大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宋代帝王的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诗与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精练、形象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绘画属造型的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感受与思想.东方与西方在两者关系的阐释上存在着不同点.东方侧重于诗与画两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即长期以来“诗中有画”的命题占主导支配地位.在西方则历经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诗画相关论、启蒙主义文学时期的诗画“求异存同”论、象征主义及印象主义文学时期的诗与画的整合论等对诗画关系的阶段性认识积累.即从侧重诗画不同点到最终强调诗画关系的紧密相关性.东方的综合思维模式决定了“诗中有画”,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决定了“诗画求异存同”论.  相似文献   

11.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题画诗艺术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文化之特色。题画诗主要通过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将诗的功能与画的造型特点联系在一起,融诗画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建。  相似文献   

13.
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这一时期是绘画美学思想转型的时代,也是绘画美学思想争论激烈的时代,其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繁博丰富的审美形态、独具个性的主体、审美意识以及独特的风韵格调,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院体画及美学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是我国花鸟画繁荣的高峰,而院体花鸟画是绘画长廊中尤为璀璨的一颗明珠。院体花鸟画有着高雅娟秀、雍荣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并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宋代美学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并对代的美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透视理论系统与西方绘画透视理论系统的发展历程,并就二者各自的艺术手法、审美特征、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当前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表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诗画融合方式有三: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我国美术史就体现了诗画融合的历程。诗画融合的原因,则源于我国传统的文艺观点与审美取向;源于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源于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诗画有机地结合,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元代审美趣味的改变,决定了门神画的艺术气息.在元代这个动荡失衡的时期,门神画也经历了审美趣味的变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和近代的门神画艺术的绘画风格.通过门神绘画审美趣味的变迁,也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史上,有关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孰优孰劣的论争一直存在。从古希腊时期“视觉优先”观点的奠基,到西方近代美学界对诗与画不同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质的区别与辨析,均体现出上述论争的脉络。论争的实质在于艺术真实性的追寻与讨论。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在有关诗画优劣的讨论中所贡献的诗画“会通”观点,则为超越感官对立的“诗画优劣论”提供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艺术通才,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画,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诗、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即"绘画是空间艺术,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文学是想象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